為什麼說「五四運動」是一個多面相的運動呢?(一)政治思想上多元化

2007/10/21 15:47:42 網誌分類: 文化
21 Oct
為什麼說「五四運動」是一個多面相的運動呢?(一)政治思想上多元化
                                                                            作者:Anniewh


       我認為「五四運動」是包括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事件兩項內容,更是一個多面相的運動,並「不是一個單純不變,組織嚴密的運動,而是由許多思想分歧的活動匯合而成的。」(a.)所以,不能用單一說法就全部概括其特性,當然,不可否認:整個運動的確是以學習西學精神及借「科學」與「民主」來建立新中國作為背後最大的原始推動力的,其中更有不少內容均與中國舊傳統格格不入,下面從政治、文化、社會方面析而述之。
         一、政治思想上多元化。「五四運動」發生以前,只有少數的人關心國事,學生讀書也只是為謀官職,是「五四運動」令國人思想發生重大轉變。北京學生因愛國先發起遊行示威,女學生也一反傳統參加救國運動,旋即全國各地響應,激發了愛國學生及愛國人士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啟迪了愛國心,促使全國學生聯盟,精神上團結一致進而建立了全國性的學生組織。
        因為「五四運動」在民族主義高漲時期產生,「外抗強權,內抗國賊」則成了學生積極爭取的目標,它擴闊了國人視野,令國人認識到列強相互勾結侵略中國的真面目,於是群起響應參與反帝國主義運動,初由學生參與救國後來引起社會人士的廣泛支持,尤得到商界和工人的擁護,為國家、為民族存亡紛紛與政府對抗,採取罷工、罷市、罷課等西方學來的新文化向政府施壓且迫使當局讓步,加上國外愛國人士的配合而致使代表不敢在巴黎和會簽字,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史無前例的,因政府無能、學生發起抗爭而得全國各地各界人士聲援,如此迫使政府低頭,這在中國傳統上可謂破天荒。不過需說明的是,學生幹政在中國史上自漢、宋、明各朝均有之,故不是首創,而源于愛國人士的民族主義熱情發起愛國反帝的五四運動,體現出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對外抗爭的民族精神還是要歸於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特別是發展到日後抵制日貨及形成的反日浪潮,以及受五四事件的影響和鼓勵,1919至1920年間,隨著全國人民民族意識的高漲,相繼興起的全國反軍閥和反帝國主義運動等無一不是以民族大義及國家利益為前題的。
       再就是1902年後,中國部分知識份子如陳獨秀、李大釗和學生轉移重點,積極投入政治活動,使反抗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情勢發展愈來愈變得政治化。隨著共產國際向中國的積極輸入,結果促成共產黨成立,使中國政治舞臺更多元化,因當時中國知識份子普遍認為民國後中國仍衰弱落後的關鍵在於民德不興軍閥腐敗,若不是帝國主義為其撐腰,軍閥絕不會如此猖獗,這種思想正與馬克思主義以反帝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概念不謀而合,加上馬克思主義預言資本主義必敗,社會主義必勝也與當時知識份子憎恨西方帝國主義的心理配合等。1919年,當時陳獨秀在《新青年》刊登「馬克思研究專號」,開闢專題介紹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創辦《每週評論》及《晨報》也分別介紹馬克思學說及理論的欄目等,使共產主義首先在中國部分知識份子中迅速傳播開來。顯然這西方傳來的新思想跟中國傳統專制文化相差甚遠,因此影響到國家政治及政體均改頭換面。但其中也有與中國傳統學說相同處,如唯物史觀者一重要概念,對社會發展作出分階段的解釋,既強調以經濟為社會的發展基礎,也提出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這些理論是與儒家思想中上古三代盛世美談相通的,又極易為知識份子接受,故後來使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逐漸在中國各地區廣泛傳播其理念並紮下根。因此說「五四運動」不但令國民黨壯大起來而發展到後來的反軍閥,同時還促進了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催生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參考書目:
a.《啟蒙與救亡:五四新文化運動》(1840-1949)香港公開大學1995/修訂版1999單元五
b.《近代中國史綱》下冊 郭廷以著1989.11中文大學出版社
c. 齊錫生(1991)《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指定讀物 單元五/六 香港公開大學
d.《中國現代史》上冊 張玉法  東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八十七年九版 東華書局
e.《國家分裂與整合:武力割據與統一》(1840-1949)香港公開大學1995/修訂版1999單元六
f.《會考中國歷史》上冊 周佳榮/屈啟秋/劉福注編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
g.《重新認識百年中國》上冊 馮林主編  1998.1  改革出版社
h.李澤厚(1990)《啟蒙與救亡》指定讀物 香港公開大學
i.薛立敦(1988) 「軍閥的出現」《馮玉祥的一生》指定讀物 香港公開大學
j. 陳志讓(1983)《軍紳政權》指定讀物  香港公開大學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