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非為利

2006/11/02 22:53:19 網誌分類: 時事
02 Nov

教育統籌局推出學券制,以回應市民多年爭取資助學前教育的期盼。惟因私立幼稚園不屬資助類別,結果引發不少爭論。

 

現時社會上的爭論重點集中在政府是否應擴大資助範圍,讓家長有更全面的選擇權。但是,正如李國章局長所言,政府的資源必須確切地用於教育工作上,而部分私立幼稚園本為牟利而興辦,實在不符善用公帑的原則。

 

鑑於政府的新措施,有不少秉持「教化為本」的私立幼稚園營辦團體,均紛紛表示將考慮轉型至非牟利形式,接受政府,以至社會的監管,繼續他們春風化雨的工作,令人尊敬。可是,在面對生存空間萎縮的情況下,其他的私營幼稚園在拒絕公開收支帳目的情況下,仍高呼不公平,更以發動家長一人一信的運動,企圖以受害者身份主導輿論的方向。

 

「轉型」並不是難事。還記得在三年前有數間小學因收生不足,面臨殺校的困境。部分學校不甘屈服於困境下,除自強不息地檢討及改善本身的問題外,更嘗試將學校轉型,由津貼小學轉型至直資學校,以提升教學質素爭取學生報讀。今天已有成功的例子在我們的眼前,亦是私營幼稚園的學習好榜樣。

 

事實上,有不少直資或國際學校學費昂貴,但不乏家長為孩子報讀,便是基於認為該等學校的教育理念較適合自己孩子。既然有家長願意放棄九年免費教育,每月付出高昂的學費而不提出示威反對。對於那些高喊沒有選擇權的私立幼稚園家長,直資或國際學校的收費模式又是否扼殺了他們?當初報讀收費昂貴的私立幼稚園時,相信目的並不是為爭取那千多元的資助額?至於那估計的一百五十所不轉型,堅持以牟利形式的私立幼稚園,為何不能採取直資或國際學校的辦學手法,以教學質素繼續爭取家長的支持。

 

過往,曾有「非常中學校長」在得在校董會親人的支持下,在犯錯累累下仍堅守職位不放,結需多番轉折才能解決,但當中所做成的禍害,卻不能迅速糾正過來,而因事件受害的學生們,已失去多年的光蔭,誰人又可為他們補回來。

 

總括來說,家長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有好的教育,對孩子有實質幫助,那怕你收費高,仍有不少人會凌晨排隊索取報名表。若然只是虛有其表,縱使政府每月補助,孩子們亦會捨其而去。教育,目的是「滯者導之使達,蒙者開之使明」。若然只為金錢,學生縱有優質美玉,卻只存於石間,不經良工巧匠的琢磨,實與瓦礫不別。

寫於 二零零六年十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