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國情

2015/03/19 08:44:29 網誌分類: 經濟
19 Mar
        羅范椒芬倡議香港教師北上接受「國情教育」,認識中國,這當然是好事,但香港人從火紅年代開始「認中關社」,到底對中國認識到何種程度,似幾十年來並無寸進。

        「中國」是一個異常龐大複雜的概念。如果說「印度」只是地理概念,而非一個國家,「中國」兩個字也一樣,認識中國「國情」,至少要對歷史、地理、政治、文化四大範疇都有基本概念,這四樣又互為表裏,不可分割,如果將「中國」當作研究課題,其實甚為引人入勝。

        香港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最多是飲食,然後是節慶,再加上甚麼舞火龍、燒街衣之習俗。但香港人去中國,習慣稱之為「北上」;將外來人一律視作「北方人」,又把外省菜合稱為「京川滬」,只這幾條,可見香港人對中國基本無知。

        中國「自古以來」以長江為界,地分南北:北方平地乾旱,南方多山潮濕;北方風格粗獷,南方氣質細膩;北方重武,南方崇文;此類對比結論,在文化上,一向是公論。其中又再細分:北方之重,在於華北,為燕趙韓之古地;南方之首,在於江南,有三國六朝之累積;此一分野,形成中國文化本身的「人格分裂」。

        中國的政治傳統,一向重北輕南,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北面環敵,只有大一統的王朝才可保障邊境無事,所以歷來推崇的盛世,必須有江山一統之基礎,史書都把分裂局面視作亂世,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均定都北方,只有在政權分裂、外敵入侵的時候,才不得以「偏安江左」。

        由此產生的偏見和歧視,盤根錯結,層層扭曲,甚至有「南人不相」之說,據說出自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之口,認為南方人當宰相,會陀衰國運,這是迷信?還是因為南方「人心未能歸順」,皇帝信不過?從元朝起,譽北詆南,成為傳統,同時反叛作亂,十有八九出自南方,惡性循環,中國人之間這種南北裂痕,從來沒有修復過。

        除了政治中國,還有一個更為廣闊的江湖中國,除了正史,還有野史,中國民間的價值觀,不是來自於書本教育,而是江湖薰染。子曰詩云是一套,江湖規矩是另一套;史書記的是宋江招安,但民間卻流傳武松打虎。江湖不但是朝廷的鏡子,也是補足,易中天說「中國夢」有三,如果明君夢跟清官夢都落空,就只能指望俠客的出現。

        中國文化之佈局如此廣闊深厚,但香港只地處南陲,加上長期隔絕,今日香港人所知,只是最近三十年的「市場中國」,只看見經濟開放,處處商機,還相信假以時日,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像瞎子摸象,摸了老半天,只摸到一條尾巴的那一個。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