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

2015/08/06 10:11:33 網誌分類: 經濟
06 Aug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七十年,七十年前的八月六日,一顆原子彈改變了世界,從此國際關係學的所有教科書,都以一九四五年開卷。

        歷史上的分水嶺,有時很含蓄,譬如新航路、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剛開始時無聲無息,沒有人感覺到大時代正拉開帷幕。一八四二年《南京條約》割讓香港,香港從此「開埠」,這一年是香港人歷史記憶的胎記,但當初,無論是登陸的英國人、簽約的清官,還是島上的原住民,沒有人把這一年放在心上。

        但一九四五年的這一天不一樣,原子彈落下的那一霎,全世界目擊了新的一天,地動山搖,舊時代確確實實地落幕,畫上句號……正如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中國人,習慣將以前稱為「解放前」,這一年是所謂「新中國」的誕生,好像在這一年之前發生過的一切都沒有意義,需要用「解放前」這三個字來重新定義:「解放前」是黑暗殘暴、貧富懸殊、無正義無希望的牢獄,「解放後」是人人平等、安居樂業、飽暖快樂的天堂。在國際上,一九四五年也有類似的標誌色彩,也有「戰前」、「戰後」之分野,但「戰前」是以歐洲文化為核心的「舊世界」,「戰後」的新世界以美國為中心,美國以現代化第一強國的身份登場,歐洲的權威瓦解,日本征服亞洲的狂想粉碎,縱橫七海的大英帝國已成過去。這一場改天換日的世界大戰,最終由美國總統採取非常手段,一了百了。

        但在廣島投擲原子彈,做出現代歷史上最重大的決定,美國總統杜魯門沒有任何豪言壯語,相反感覺平常。一九六三年,一名年輕學者訪問剛下台的杜魯門,想寫一篇關於總統決策心理的論文,特別想請教他當時怎樣決定在廣島投擲原子彈,但杜魯門說,「那說不上是甚麼重大的決定,甚至根本算不上一個決定。」

        為甚麼不算決定呢?因為是命運必然。當時杜魯門一早已經警告過日本,盡快投降,不然就會完全毀滅。但是日本遲遲不肯答覆,「完全毀滅」是一個注定的結局,日本的當權者也有心理準備。

        日本當初向美國不宣而戰,偷襲珍珠港。美軍被迫參與太平洋戰爭。但日本為求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只沖繩島一役美日兩軍對壘,美軍傷亡四萬九千人,十一萬日軍全部戰死。面對戰爭傷亡,西方跟東方不一樣,西方重視士兵性命,東方重視國家榮譽,美國估計,如果不投擲原子彈,如果在日本本土決戰,估計美軍會傷亡一百萬,美國政府無論如何政府無論如何也不願犧牲一百萬美國軍人的性命來換取戰爭勝利,在這架人命的天秤上,杜魯門認為,只能犧牲八萬廣島市民。

        一九四○年德軍空襲倫敦,倫敦平民被炸死一萬二千人,邱吉爾派空軍炸漢堡和德累斯頓,也炸死德國平民三十萬,前車不遠,杜魯門下這個決定,也沒有特別的心理壓力。一九四五年,他把人類歷史的舊章節一手撕掉,從八月六日這一天從新開始寫。但是這個世界今天之所以是這個面貌,是因為一個資質普通的領袖,一個自視平凡的決定,真正的偉大,因為如此樸實的胸襟,格外耀眼而永久。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