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點總是好的

2015/09/24 08:41:31 網誌分類: 經濟
24 Sep
        歐洲陷入難民危機,政客無能怯懦、傳媒自我審查、民意分裂兼自亂陣腳,亂象暴露無遺,經此一役,歐洲如果不能重振自信,將迎來漫長無盡的大衰退。

        歐洲衰敗早有伏筆,除了金融海嘯擊垮西班牙、希臘多國,令其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接近大蕭條的時代,經濟危機之下,即使不收容難民,移民本身也已經四面八方湧入,主要接收移民的國家,外來人口每年都以雙位數增長,英國今年的數字是五十五萬八千,德國去年高達一百二十五萬,連小小的捷克,也高達三萬八千。

        外來人口大量湧入,除了貧富懸殊愈烈,政府福利開支吃重,最大的影響是對「本土文化」的稀釋,倫敦早在十年前就傳出「倫敦尼斯坦」之外號,至今養出許多年輕的「叛國者」,不足為奇。此一股「本土外叛勢力」,心理上對本國充滿仇恨,譬如當街斬殺英國士兵的歹徒、血洗《查理周報》,其實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國人」。

        但這一部份「本土人口」,到底含多少本土成份?或者說,有沒有必要重新定義「本土」,此一疑問,由於涉及到排外,極有機會被扣上「種族主義」之罪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洲,屬於言論禁區,至今主流媒體沒有任何評論針對這個議題,就是這個道理。難怪法國暢銷作家在小說中大膽預言,不到十年,法國就會有出身其他宗教背景的人當上總統,按照政教分離的傳統,「其他宗教背景」,或許沒有甚麼大不了,但如果從法國本土的角度出發,問題就沒有這麼簡單,因為法國「本土」到底是由甚麼定義,如果沒有這些定義,法國還算不算法國?

        歐洲今日之衰,不妨對照古羅馬歷史。古羅馬帝國的衰亡,一直是歷史界的不解之謎,理由可以多達幾百種,公論最為一致的是暴君卡拉卡拉頒發的安東尼努斯令為起點。此一法令,簡單概括就是普發「公民權」。公民權本來是古羅馬帝國本土人口的特權,即使羅馬帝國本土之中,國民擁有的公民權也不完全一樣。

        羅馬皇帝「卡拉卡拉」,本名就是安東尼努斯,頒發這個法令,真正的用意當然是想要更多的人交稅、服役,但表面看來,特權被推翻,所有人可以共享,當然是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大好事。公民權本來是少數人的特權,但這些公民,也為帝國承擔義務,此一身份具有榮譽,本來只有立有功勞的外省人才可獲賞,成為羅馬帝國拉攏外人,凝聚人心的有效工具。卡拉卡拉一聲令下,不分男女老少,新來乍到,都可以享有公民權,公民權的榮譽感,羅馬帝國的凝聚力,一夜之間消失。羅馬帝國的存在價值,值得士兵為之賣命,年輕人奮鬥的目標,也化為烏有,原有的公民不再有歸屬感,他們既感覺不到權利,當然也不會再盡義務。

        凱撒曾說,許多禍國殃民的政令,出發點都是好的。文化多元,包容平等,一視同仁,當然都是再好不過的事,但多元包容之下,不分優劣,一律兼收,取代原有的文化身份,磨滅本土的歷史、傳統之榮譽感,結果換得甚麼,不都有目共睹了嗎?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