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殖民遺跡有着數

2015/10/15 08:41:47 網誌分類: 經濟
15 Oct
        特區政府欲清除「英治時代」舊郵筒之皇冠標記,引發民意反彈,要求保留殖民地遺跡。

        特區政府落力「去殖化」,意欲清除殖民地遺跡,以促使人心回歸,當然可以體諒。但殖民地遺跡,不但不見得「不適合」,大量保留殖民地遺跡,也可以促進經濟文化之繁榮,與人心回不回歸,沒有必然關係。

        中國城市之中,當過殖民地的城市不止香港,譬如香港人熟知的上海,黃浦江邊的外灘,一列英殖時代的宏偉建築:舊匯豐銀行、和平飯店、外白渡橋,包括甚麼以訛傳訛告稱「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外灘公園,全是舊上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印記,當年不知有多少黃包車伕讓洋人踢過屁股,但上海政府沒有引為「歷史屈辱」,不但沒有清拆乾淨,反而完整保留,重新招攬歐美名店及米芝蓮星級餐廳,不但滿足上海新一代白富美高富帥的生活品味,也吸引來自蘇北、河南、江西、四川的民工,對外灘仰首稱奇,嘖嘖讚歎。但香港的舊郵筒,除了服務市民,還為警員擋過子彈,稱不上恥辱,為何也容不下?

        所謂殖民地遺跡,一定是歷史恥辱、民族創傷嗎?除了上海,天津政府也把一條清末民初時代的租界,定為觀光景點,北京的東交民巷,從外國公使進京開始,其保持原汁原味的西式建築,一直保存至今,也是北京小資白領結婚拍照之熱門背景,保留殖民地遺跡,至少在北京、上海、天津,都沒有引發人心思變之危機,反而為這些城市帶來額外的經濟效益,以及生活品味的多元選擇,香港新人也喜歡在香港大學歐式風格的本部舊樓,或前立法會大廈前的電車站,甚至赤柱英軍墳場拍婚紗照,審美趣味與北京人不約而同。

        舊郵筒上的皇冠標記,因為礙眼,特區政府必欲除之而後快,但還有更多沒有皇冠標記的殖民遺跡,譬如冠有洋名的教會老牌名校、冠有英國皇室成員名稱的醫院、街道,包括最近才剛剛落戶香港的英國哈羅公學,以邱吉爾為校友作賣點,邱吉爾是大英帝國的代言人,其象徵意義不亞於英女皇的皇冠,為何不一並去除乾淨?

        清除殖民地遺跡容易,問題是可以代之以甚麼更好的選擇?英治時代的遺跡,從法治、醫療、下午茶、教會學校、郊野公園,到林蔭中的蜿蜒山路,都是精品。清空這一切之後,又有甚麼更好的內容填上?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