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香港角色不易搵

2015/10/31 10:11:41 網誌分類: 經濟
31 Oct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閉幕,審議了「十三.五規劃」,定調未來五年,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度增長,每年GDP增長率目標定在6.53%,希望在二○二○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另外,推出「兩孩」政策,防止老齡化。

        報告提到香港的部份,是要提升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及開放中的地位及功能。表面看中央似乎很重視香港,但我從方方面面對中國思維有了解的人士談過,他們都擔憂香港未來找不到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全面提升香港的地位及功能,其實只是中央的一個期望,甚或是溢美之詞。香港能否發揮這種作用,便要自己「執生」。

        在中國經濟還未全面發展的時候,香港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主要窗口。到中國經濟開始起動,當時香港的特首的主要工作,是壓着周邊內地地區的發展,並向中央索要利港政策,起始點是二○○三年「沙士」以後,這可說是一個分水嶺,由過去香港幫助中國,倒過頭來,變成中央向香港輸血。但輸血輸得太多,虛不受補,由二○一○年至二○一一年開始,香港靠旅遊進補推動的經濟,已經走到了高峰,進入飽和狀況,由於城市的承受力脆弱,政府也沒有提前造好疏導的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民怨,進而演化成極端的「反蝗」示威,亦標誌着香港在承受不了的情況下,「中央益香港」的年代逐漸告終。香港進入自行搵食的時代。

        特首梁振英此前提議,香港可以扮演「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中國要「走出去」,香港可以充當內地與世界各國的聯繫人,可以發揮一定的優勢,聞說中央高層對特首如此積極為香港謀求出路,甚感欣喜。

        但看完「十三.五」規劃的內容梗概,再觀察習大大最近訪美訪英之後,我開始懷疑香港是否還有扮演「超級聯繫人」的空間,因為中國已經發展出元首外交,習大大與西方大國領導人直接對話,重要的經濟合作,已在元首洽商中敲定,外訪期間,也有商界峰會,將中國與當地商界的最高層對接起來。這就像互聯網時代,將很多經紀人的生意消滅一樣。中國大玩元首外交,也消滅了中間人兩邊拉生意的機會。

        香港有部份人,還停留在叫中國益香港的舊思維。例如叫中央向持有電子護照的國民開放網上簽證,等如放更多自由行旅客來香港。這些叫中央放水思想已經過時,香港人自己也未必同意。即使比較前衞的「超級聯繫人」的看法,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外交環境底下,也面臨新的挑戰。香港要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扮演某些角色,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香港某些產業,特別出色,可以將先進經驗引介到中國,二是香港有特殊的位置,可以發揮聯繫以及樞紐的作用。

        我記得在十多年前,看過和黃的內部刊物,當中提到如何打開英國市場,據和黃高層表示,他們推銷理念的方法很簡單,香港當時是世界第一大貨櫃港,而和黃屬下的HIT是香港最大的碼頭營運商。全球第一貨櫃港的第一營運商,自然是世界第一。和黃能夠將營運全球第一碼頭的經驗帶到英國,便成功游說英國將金絲雀碼頭交給和黃發展,和黃便透過這個關係,逐步進軍英國的電訊業務。

        當時看了這篇文章,覺得很有啟發。你要打入別人的市場,賺別人的錢,必定要有一個獨特的賣點。和黃當時便利用了香港貨櫃碼頭的流量,利用相關的營運經驗,找到龐大的商機。

        回看今天,問題便來了,香港還有甚麼產業是世界第一呢?貨櫃碼頭的吞吐量,早已落後於內地的貨櫃港;科技產業未曾發展;旅遊業也沒有發展出自主的大型旅遊設施的品牌。講來講去都是金融、地產,樓價全球最高,卻不是賣點,剩下來只有金融業,但如今中國直接與英國美國接觸,它們都有世界一流的投資銀行,已經直接與中國做生意,還需要香港扮演甚麼角色呢?當打通上海和倫敦金融的「滬倫通」開通了以後,「滬港通」的重要性也在減低中。

        過去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樞紐式的地位,無論從實體的航空或者貨櫃碼頭的交通運輸,到以虛擬的打通中國與外國的聯繫,如今已作用不再,因為中國已經直接與外部接觸。

        我不想妄自菲薄,把香港前景說得一片黑暗,但香港也是時候要忘記再叫內地開放多些自由行,要重新思考,究竟香港在經濟上有何獨特東西,可以在中國對外發展的時候,真正能夠扮演有作用的角色。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回應 (1)
我要發表
2015/10/31 11:02:37 回覆

{#icons_boy10}~哎~~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