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氣

2015/11/12 08:41:39 網誌分類: 經濟
12 Nov
        特府開公帑成立甚麼創新科技局,相對於中國文化傳統,創新是一個陌生的概念。

        眾所周知,創新首要有自由,3D電影,IT產業,愛滋絕症的新療法,為何都誕生在美國?同樣,這也可以解釋獲諾貝爾獎提名的,都是美籍華裔科學家,反而中國「同胞」卻少得可憐之事實。除了自由環境,中國文化還少了一樣東西,也阻礙中國人創新,甚至令中國古代在除了文官政治以外所有領域,都難有重大成就。

        這就是中國文化對「匠」的輕視。匠,就是技藝,而技藝需要大量的練習,追求精益求精。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皇權為至尊的金字塔,除了讀書做官,其餘人等很難獲得社會地位,到了元朝,甚至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倡八優,九儒十丐之極端,在此十等人當中,五醫六工七倡八優九儒,其實都有當上匠的潛能,但因為地位太低,這些「匠」,永遠得不到專業認證和社會尊重。

        中國的文官政治,為何向來鄙視「匠氣」?因為讀書做官,稱為「君子」,其餘都是「小人」,小人是上不得枱面的。《紅樓夢》寫賈府建大觀園,賈政領着一班清客逛園題字,特意叫上賈寶玉,要檢驗兒子的學問。清客很識相,在賈政父子面前拋轉引玉,用自己的平庸來襯託賈寶玉的獨特,譬如賈政看中一個院落,請人命題,清客之中,先有人提議「淇水遺風」,賈政認為「俗」,另一個說「睢園雅跡」,賈政覺得「也俗」。

        在紅樓夢的時代,雅俗標準由士大夫說了算,賈政眼裏的「俗」,當然比今天的庸俗不知高了幾倍,為何依然評價如此?因為這種俗,就是「匠氣」,這些清客自稱「讀腐了書」,沒有才華,只有一點匠意。

        中國從北宋開始崇尚文人畫,寫意不寫實,結果寫實的一派,譬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因為「匠氣」,得不到發揚。張擇端之後所有的寫實派,都是皇家宮廷的畫匠,主題都是甚麼南巡、大婚、萬壽宴,這些畫的藝術評價,永遠比不上八大山人、石濤,後者是「大家」,前者只是畫匠。

        「匠」的地位低,結果就是下苦功做研究的人少,研究所得少:建屋、燒瓦、做瓷器、調琴、製墨,裁衣、煉藥、釀酒,造一隻皮箱,都很難做到最精,水準達到「國際之列」。中國的社會傳統,限制了每一個人的出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讀書是為了做官,做官不求創新,唯「多磕頭少說話」而已。

        今年中國醫生屠呦呦(見圖)榮獲諾貝爾醫學獎,據報中國民眾反應平平,因為屠醫生只是在無數的草藥當中,找到青蒿素,不是甚麼驚才絕艷的創新發明大發現。但屠醫生的成就,依靠的就是匠的珍貴品質:堅持、細心、勤習、專注。現代史上許多重大成就:X光、青霉素、鐳的發現,碳定年法,不是因為天才橫空出世,而是因為有為數眾多的「匠」孜孜不息,做實事,求學問,而不是妄想一朝發達。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