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補

2015/11/22 07:25:29 網誌分類: 健康
22 Nov

按季節及節氣變化適時進補,乃有效幫助人體去病及強化體質的不二法門。可是若補得不當,可能適得其反,壞了身體,故選補身食材前,須先了解進補原則,以及身體狀況,確保安全奏效。

兩大調理時機

註冊中醫師陳漢雄指,以往中國民間傳統認為「冬補不如補霜降」,即秋天比冬季進補更為重要,正所謂秋收冬藏,秋天收集足夠營養,冬季時便有足夠儲存抗寒,可見此階段乃進補季節的開端。「深秋養生重點在於生津潤燥、滋養,以平補為大原則,食材不能太燥熱及溫熱。」

然而,若秋季未能及時進補,立冬之初也是進補的另一好時機。冬季整體養生注重養陰、藏陽氣,再因應個人體質,作出適當調校,正所謂「虛則補之,寒者溫之」,至於普通體質者平補已可。隨個人體質外,亦要考慮地域因素。南方天氣潮濕,溫度也不及北方寒冷,故此一般人毋須大補,進食太過燥熱如羊肉、鹿茸或鹿肉食材,否則可能易致流鼻血、便秘。進補次數方面,一般人平均一星期補一兩次已足夠,虛寒者可多補一次,而兒童及長者可在基礎上減半,包括次數及補品分量,因小朋友臟腑較為敏感,過補令身體不勝負荷,故一般以平補為主。

強調養腎

陳漢雄續指,入冬後養腎是另一個重要原則,因腎是先天之源。「腎含有真陽、真陰,古語有云︰『非腎陰不能滋,非腎陽不能養』,意思是只有腎才可存藏陰陽真氣。《黃帝內經》曾提到,『冬不藏經(腎經),春必病瘟』,這亦解釋了為何冬季需要滋陰養陽及補腎。」所以古時每年初冬時分,尤其立冬,家家戶戶也有吃臘八粥之傳統。臘八粥用八種材料製成,有補氣養血、生津,治虛寒及養脾胃之用,現今選用部分材料如黃米、小米及栗子等來煮粥或煲湯,亦可取其功效。

識補重點

•深秋及初冬

  智補原則︰生津潤燥、平補為主。

食材︰大棗、芝麻、核桃及山藥等。湯或粥料中可加入麥冬、百合、川貝、白果、花旗參等食材,有助生津潤燥,減少燥熱。秋冬天氣乾燥,如有支氣管敏感、乾咳問題者,吃百合粥有助清肺、止咳、潤燥。

•隆冬時分

  智補原則︰滋陽、養陽、補腎及溫補為主。

食材︰南方氣候較潮濕,補品以甘溫為主,如用來煲湯,可放雞、鴨、魚等,若吃鴨會燥者,可加冰糖,有助潤燥,加麥芽亦可健脾開胃,體質較虛寒者,可喝燉雞湯。一般煲湯可於二小時內煲成,以免過於燥熱,燉湯於三小時內完成(說法與傳統煲三燉四有偏差,不過我一向煲湯都係煲2--2 1/2小時)。此外,冬天吃粥可補氣養血及治虛寒,煲粥食材如銀耳可養腎、益胃及潤燥。海參亦有補腎益精、養血潤燥之效。

平補食療

銀耳粥

材料︰銀耳約十五克、黃米二百克、水適量、鹽少許。

製法︰銀耳浸泡後弄碎,黃米洗淨,各材料放入煲內,大火煮滾後以文火煮熟成粥,調味即成。

功效︰治虛寒、補腎及潤燥。

海參魚粥

材料︰鯽魚一大條、海參四十克、黃米二百克、水適量、鹽少許。

製法︰海參提早三日浸泡,備用。洗淨鯽魚,除去內臟,用鹽醃一會後落鑊輕煎,辟除腥味。各材料放入煲內,加水適量,以文火煲煮一個半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補腎益精、養血潤燥、健脾和胃、滋養皮膚。

粥唔啱我,我都係鍾意煲湯:

百合老鴨湯

材料︰乾百合四十克、小米一百克、老鴨半隻、果皮數塊、水十二碗、鹽少許。

製法︰所有食材洗淨,加十二碗水煲二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清肺潤燥、滋養止咳。

銀耳雞湯

材料︰銀耳約三十克、梗米一百克、雞半隻、水十二碗、鹽適量。

製法︰銀耳浸泡發脹、弄碎,梗米洗淨,連同洗淨的雞放入煲內,加入十二碗水,大火煮滾後以文火煲二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滋腎、益胃、潤燥、補血及暖身。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