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殘缺美

2016/09/27 08:41:31 網誌分類: 生活
27 Sep
        遼寧一條小河口長城,本來有一片幾百年的殘垣敗瓦,由於地處深山,鮮為人知,得以保存完好,被譽為「最美野長城」。惟最近地面已由水泥砂漿填平,變成一條平坦通途,與當今中國「村村通」的公路沒有區別。

        當局澄清,填平原本坑凹的野徑,目的是為了修繕,專家發現這段長城的牆垛只剩半截,地面青磚碎裂,沙土裸露,一下大雨就會沖毀,但是想不出更好的修繕方案,只好出此下策。

        中國本來也有欣賞遺跡的審美觀念,譬如「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這句詩,幽徑和古丘,就是一個審美配搭,如果是通途大路,人山人海,就沒有殘山剩水的美感,鑑賞的品味會變得扁平。

        欣賞殘缺的美,本身代表一種價值觀,需要成熟世故的心理基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能夠接受缺憾和衰敗,坦然面對生命周期的一部份。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從不開工扶正,許多小城依然保存中世紀以來的石春路,任其凹凸不平,為何不一舉剷清改建平整公路,維護司機和行人使用之順暢?因為石春路的粗陋古樸也是一種美,此所以拍婚紗照或奢侈品廣告者,多偏愛歐洲的中古小城,而不會是美國的公路小鎮。但是,今天的中國人或許經過多年「破舊立新」之薰陶,內心早已嫉舊如仇,正如圓明園遺址等同歷史恥辱,眼見一條舊壁殘垣,斑駁脫落,也不免產生牴觸心理,而生剷之而後快之心,否則解釋不通的。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