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個廣東人的遭遇和人才選撥的程序

2018/06/12 11:22:15 網誌分類: 看歷史,知與亡。
12 Jun

三三個廣東人的遭遇和人才選撥的程序   三個廣東人的歷史基本上構成了晚清的歷史。 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這三人不僅是晚清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耐人尋味的是:這三個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衝擊清朝舊有統治秩序的人,除了有一個共同的籍貫廣東外,在他們參與政事的過程中也都無一例外的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排斥和拒絕。   洪秀全(1814-1864)是廣東花縣人,他與馮雲山、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蕭朝貴等於1851年1月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農民起義,拉開了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序幕。這次起義轟轟烈烈、聲勢浩大,波及18個省,歷經14年,沉重的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但是如果我們考察洪秀全的成長軌跡,會發現他最初本是舊制度的忠實擁護者和奉行者。   洪秀全的家境並不錯,他本沒有必要造反。他的父親是臨近諸村的保正,家裡薄有田產,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在當地算是好的。   問題出在科舉考試上。   洪秀全上有兩個哥哥,他是小兒子,也是洪家唯一讀書求取功名的,在家裡受寵而地位優越。7歲入本地私塾讀書,13歲考上童生。此後17年4次赴廣州應試,均落第,一直沒考上秀才。1837年,一向自視極高,背負族人期望,已24歲的青年洪秀全第3次落榜,精神受了很大的打擊,回到家後大病了一場。   這種情形我們可以想見,洪秀全幼年、少年、青年,甚至步入中年都一直把“科舉取士”看成自己唯一的出路。從他13歲就考取童生的事實及後來成為太平天國的“天王”的歷程看,洪秀全的天資並不差,也具有極強的奮鬥精神,完全算的上一個有為的青年。但是,就這樣一名本可以有所作為的青年卻被清朝統治體系拒之門外。洪秀全不但自己求取功名的願望落空,他身上背負的族人的希望也一次次落空,他當時所受的屈辱心情我們可想而知。 落榜以後的洪秀全對當農民種地沒多大興趣,他選擇了造反。 按理說,落榜以後他可以繼續當農民或者從事比農民稍優越一些的工作。事實上,他18歲時曾受聘“坐館”,為當地的塾師,教小孩識字和文化基礎知識。這是當時老童生所從事的不固定職業,雖然收入比普通農民好不了多少,但至少比一般農民要有身份。也就是說如果洪秀全不造反,他不但有活路,還有一份比普通農民稍好的職業。   但是,家境較好和年少得志讓洪秀全變得自視甚高,當他第四次落榜時,他感到的已不是屈辱而是憤怒。他在同樣落榜的書友馮雲山的勸說下,一怒之而砸了孔夫子的牌位,斷了科舉進士的念頭,轉而決心造反。   自從隋朝實行科舉取士以來,科舉考試已成為天下讀書人和勞動人民進入統治階層序列的唯一通道,尤其在太平歲月更是如此。現在這條路在洪秀全面前了無盡頭,已經而立之年的洪秀全不願再等待,於是他選擇了造反。   促使洪秀全造反的原因肯定還有很多,但是未被科舉考試錄取肯定是其中最直接最基本的原因。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洪秀全被科舉錄取了,那麼他完全可能像康有為那樣加入“公車上書”的隊伍中,甚至終身保皇而不反清。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事實上他沒被錄取,而此時的他聽到了馮雲山的勸說,看到了鴉片戰爭後兩廣地區民不聊生的現狀,感覺到了清帝國的腐朽和麻木,於是他造反了。   人們關心的問題是:對這樣一個有為的青年,清朝的科舉為什麼沒能接納他?是考試的內容出了問題還是考試的形式出了問題?或者,在當時的體制下象洪秀全這樣的青年還有沒有其它形式可以進入清朝統治集團的序列?除了造反,他再沒有別的選擇了嗎? 和洪秀全相比,康有為(1858-1927)顯然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他被當時的科舉制度接納,很早的時候就成了舉人。 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他生於官僚家庭,家境自然比洪秀全要好,他自幼學習儒家思想,同時吸取了西方的進化論和民主政治思想。   康有為和洪秀全都深受孔子“三十而立”的影響。洪秀全三十歲那年,開始信仰基督教,他將基督教和儒家學術結合起來,編成了通曉易懂的詩文,如《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檄文,教化民眾;康有為三十歲那年(1888年)進京參加考試,第一次起草了上光緒帝的萬言書,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變法主張。雖然無人敢將他的萬言書上奏皇帝,但康有為卻因此名聲鵲起。   讓康有為名聲大震的是“公車上書”。1895年,在北京參加科舉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發動舉子們聯名上書,要求清政府拒和、遷都、變法。18個省的1200多名舉人推舉康有為起草奏書。康有為揮筆一天兩夜,完成了1.8萬字的《上皇帝書》。但這一次上書再次被都察院拒絕。   康有為雖然兩次上書被拒絕,但他畢竟被清統治集團接納。公車上書當年,康有為考中進士,授職工部主事,?了向皇帝上折的機會。從1895年5月29日到1898年1月,康有為三次上書光緒,要求變法。這期間,他還創辦了《萬國公報》,宣傳“新法之益”,與帝黨中開明的官僚文廷式等人創辦強學會,並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設立學會、報館,為維新變法造勢。縱觀康有為一生,只求變法但未曾反清。即使是在變法失敗後,他也並沒反清,而是日趨保守,反對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和康有為成功向皇帝上書相比,孫中山(1866-1925)就沒那麼幸運了。 1893年,27歲的孫中山懷著救國救民的一腔熱血,撰寫了《上李鴻章書》,建議清政府進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但是他的滿腔熱情未得到李鴻章的任何回應。   如果聯想到兩年後康有為等1200名舉子聯名的“公車上書”仍然被清廷拒絕的事實,那麼孫中山單槍匹馬上書李鴻章而未得到任何回應就毫不奇怪了。但是我們仍然想設想,假如李鴻章大人得到孫中山的上書後能認認真真的讀一讀,或者找孫中山認真的談一談,或許清朝的歷史會改寫。   可惜這一切沒有發生,也不可能發生。一個政府,當他對人民的建議和呼聲連傾聽的慾望都沒有時,這個政府離滅亡就該不遠了!   實際情況是,孫中山沒等到李鴻章回應的第二年,即1894年11月,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明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目的。而清王朝也在孫中山上書後不到二十年就滅亡了。   孫中山和洪秀全、康有為一樣,也是廣東人。他出生在廣東香山一個農民家庭。12歲時遠赴美國檀香山,投奔哥哥孫眉,在那裡的西式學校讀書。較早的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從孫中山、洪秀全二人後來的歷程來看,孫中山的境界要遠高於洪秀全。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改良和後來發動資產階級革命都是抱著救國救民的目的,而洪秀全發動的起義只不過是想取清廷而代之罷了。 洪秀全對清朝的打擊是沉重的;孫中山對清朝的打擊是致命的;而康有為維新變法的失敗也使清朝失去了一次治病自救的機會。 今天,當我們在回顧這段歷史時,還是不禁要問:有什麼辦法不讓洪秀全造反嗎?有什麼措施防止孫中山革命嗎?究竟是什麼原因將孫中山、洪秀全這樣的有識有為之士拒之於統治階級的大門之外,又是什麼原因讓本已進入統治核心的康有為一腔熱血灑空?這三個廣東青年的不同遭遇向我們說明了什麼?他對我們今天的時代有何啟迪!   時光過去一百多年了,我們知道無論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的個人命運如何,清朝滅亡的歷史趨勢不會更改。但是如果清廷有一個很好的人才選撥方法和健全有效的民意表達和反饋機制,那麼太平天國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進程極有可能改變。 人才選撥和民意表達是歷代興盛王朝十分重視的事情。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維持秦王朝的統治機構並使其發揮應有的效能,需要有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為此,秦王朝建立後又制定和實行了一套選撥和考察官吏的製度。   擔任秦國的官吏須符合種種條件,其中主要有三條:(一)要有一定家資,窮人是無當官吏資格的,如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所以“不得推擇為吏”;(二)要會書寫、懂法律;(三)年齡須當“壯年”以上,至少要17歲才有擔任官吏的資格。至於其它條件如立有軍功等等,也是取得官吏職位的資格,但並不是絕對的。   秦的這套選撥官吏的辦法和按血統選撥官吏的世卿世祿制相比,無疑是進步了,他擴大了選撥官吏的範圍。不再按血緣親疏來選定人才。但按照秦的這套辦法,窮人基本上沒有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窮人既無家資又很難識字,象韓信、樊噲、周勃這樣的人才如果沒有後來的楚漢戰爭是根本不可能成為官吏的。作者:席宏斌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已關注

最新回應

幪面馬仔
幪面馬仔 2024/02/11

老師

{#iconb_210}

祝您

身體健康

k98m
k98m 2023/12/16

立法局議員任務是為人民服務,而他們不以人民福祉為目的,他們議員目的是金錢,無心為人民,這些議員,下次選舉,人民就是不會選他們,選了他們等於放只老鼠入米缸。

易明
易明 2023/12/15

厚顏無耻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