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耶穌言行與大乘佛法的精神並無二致?

2019/06/01 21:33:30 網誌分類: 耶穌印度修行
01 Jun

為何耶穌言行與大乘佛法的精神並無二致?

最近讀陳兵先生(見附註,參考閱讀《四川大學教授陳兵講述自己心識多次離體經歷》)《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其中一節涉及佛教禪學與其他宗教的關係,其中首屈一指的要屬基督教了。

正統的基督教否認自己與佛教、婆羅門教有過交涉。但我在剛剛接觸基督教和佛教時,就看到基督教的“摩西十誡”後五誡與佛教的五戒十善如出一轍,只不過前者更生活,後者更精細。當時我很驚訝,如此程度的一致,絕非巧合。去年受東曉之邀參加他們的聖誕聚會,會上他們的負責人說世界各國的律法都是在“摩西十誡”的基礎上建立的。然而佛教創立早於基督教,而且五戒十善分身(行為)、口(言語)、意(意念)三部,遠較“摩西十誡”精細。要說“摩西十誡”是起始點,確實難以令人信服。

進一步閱讀書籍,發現耶穌之行為、言語,與大乘佛教的精神並無二致,《聖經》所記載各種神跡,亦多見於佛經。對於有神通的阿羅漢和佛菩薩,治病救人恐怕只是一小部分,他們還要上天入地,度化一切眾生。叔本華在《意志與觀念的世界》中說:“所有基督教中的真實東西,均可斷定為和婆羅門教、佛教一樣。……在《新約全書》中,竟可以看出印度聖哲之痕跡。”

據近現代西方學者的考究,認為早期閃米特語源於古印度梵語,希伯來人源於印度賤民,在公元前1730年前後受婆羅門排斥而遠走他鄉。至於耶穌,有21部印度歷史文獻記述耶穌曾在印度生活過。聖徒彼得所錄《水徒行記》一書亦記述此事。1887年,俄國歷史學家在克什米爾山地的佛寺中聽到喇嘛講基督教聖人伊薩(Issa,即耶穌)為佛祖高徒,並找到經卷記述其在印度生活十餘年,正好填補了《聖經》關於耶穌從12歲開始到開始宣傳福音的近20年經歷之空白,以後不少西方學者對此問題進行研究,著述達數百種之多。西德青年學者霍爾根·凱斯頓出版的《耶穌在印度》一書,總結前人研究成果,據翔實的史料,勾勒出《聖經》中耶穌生平的真相:耶穌於14歲隨商賈東赴辛德,然後往賈爾加納特學習婆羅門聖典,後赴尼泊爾參學佛法六年,之後西歸故鄉傳教。被釘上十字架復活後,潛逃克什米爾,在那裡度過了漫長的晚年,到一百多歲才去世,其墓地在斯利那加。

從《聖經》所記耶穌的種種神跡和禁食40天的事跡來看,他是一個有相當瑜伽成就的人。但耶穌創立的宗教,以絕對的一神信仰為核心,以懺悔祈禱、按神諭生活為宗教修持的主要內容,以死後靈魂歸於上帝所在的天國而得永生為信仰的終極歸宿。這與主要依自力自淨其意,由瑜伽觀行得智慧斷煩惱以求入涅磐的佛教,風格很是不同。自力瑜伽解脫之道德缺乏,可謂基督教較之佛教最為缺少的東西。此外,一神信仰與中觀、中道的智慧相比確實相差好幾個層次。

我針對網上和現實中基督徒批判佛教的論戰、以及佛教徒轉為基督徒的案例問過修學唐密的林先生。他舉出近世佛家常用的一個比喻,說基督教是中學,印度教是碩士,佛教是博士(大意如此)。中學生不知道碩士的水平,碩士不知道博士的水平。至於學佛而轉信基督,好比留級、退步,說明未得佛教真髓。

林先生又說,其實各大宗教的神秘主義派都與佛教相近。在陳兵先生的著作中,引述了基督教神秘主義派的資料,其中不乏能行神跡者和忘我、我即上帝之類充滿禪學意味的論述。但是貶低上帝形象、抬高人的地位,使得這一派別不容於正統教會,被斥為異端。

早在佛教誕生前,婆羅門教就信仰“自在天”、“大梵”為創世主、世界的主宰,而且那時也已經有了較發達的瑜伽功夫。佛教就是在與婆羅門教的“鬥法”中發展起來的。耶穌既學過佛,又行大乘“菩薩道”,今天的基督教徒要批判佛教,似乎可算違背了耶穌所倡導的教義。當然,這一論斷顯然是難以被執著的基督徒所接受的。  

附錄:耶穌能夠在水面上行走的“瑜伽禪功”

基督、佛教探源:戒律、神通

眾人散去後,耶穌叫門徒駕船先渡海去伯賽大,自己獨自上山禱告。夜間船正在海中行駛的時候,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向船走來,門徒看見了以為是鬼怪,便驚叫起來。耶穌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