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平凡人
平凡人

投資學者不入市 創造需求炒旺市

2009/01/12 11:58:18 網誌分類: 經濟
12 Jan
好文章 投資學者不入市 創造需求炒旺市
林行止

一、

文啟明的「文耕草莽」,為筆者必讀的專欄,以其所寫的「草莽」諸事,對筆者極具新鮮感,是有益有建設性的讀物。去周六(九日)〈平均線與百家樂〉一文,談投資之道及投資與百家樂相通之處,其中有關「路紙」及「爆路」是什麼,筆者不大了了,就近問家中大小及友人,亦均搖頭以對。隔行如隔山,難怪文君讀完若干有關投資的著作「惡補」一番後,對投資—大概是指如何在股市中獲利—仍一頭霧水,且有愈讀愈糊塗之意。

有關投資種切,筆者積數十年「經驗」,結論是理論與實踐是二碼子事,投資理論深奧難明,一旦讀通(說有點心得較近事實),則以為投資致勝是反掌間事;可是,把之付諸實行,則處處碰壁、窒礙難行,其初筆者大惑不解,因為這些大學問家學通古今、腦筋清晰,對市場百事,反覆取證,然後鑄成被象牙塔中人稱為典雅的程式,頗有投資市場瞬息萬變盡在其計算之中之概,哪有不通行無阻之理;然而運用起來,有一半「命中率」已然不錯,這意味「出錯率」亦一半(這大概與賭博的機率相若)。如此這般,窮經皓首鑽研投資學的人,與抱着入賭場心態碰運氣者,投資成績並無二致。

投資理論家鑽研市場動態、剖析風險與報酬的關係,對市場種切,瞭如指掌,可是,他們大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遠離市場(凱恩斯是少數例外;如今大紅大紫的當科諾獎得主克魯明只持有基金),為什麼不把理論付諸實踐?答案大都是只埋首學術研究不介入市場炒作(近今已沒有人敢公開說對賺錢興趣缺缺了),但實際上恐怕是對理論的有用性缺乏信心,用OPM試試無妨,自掏腰包大可不必;學者絕非聞錢色變,事實上他們之中不少成立公司提供顧問服務「搵真銀」,其避開市場實踐,表示他們有自知之明—說得頭頭是道的理論做起來可能完全走樣!

讀者也許對這說法不服氣,那麼,請問如果真有投資必賺之術(即使保證贏錢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一),世上還有窮人或政府還有財政赤字嗎?私人固不必說,政府只要聘請這種高人出掌財政部或主理主權基金(外滙基金),年年賺錢(比率雖低落重注便可賺大錢),財赤何處尋?

這麼說來,聽投資專家之言、讀投資專家的分析或專著,豈非浪費時間?這又未必,多聽多讀雖然與賺錢無直接關係,卻肯定可增廣見識、開拓視野和獲得豐富的做人處世和理財經驗,當然還可從或生動或優雅的口才和文筆上獲得無窮無盡的智性享受,本報的「投資者日記」、「投資者筆記」和若干「外稿作者」(執筆時想起的有錢志健)的文章,便經常提供這種寶貴的資訊。

大家可曾想過何以外國日報(期刊不計),包括《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和《產經新聞》很少甚且沒有「股評」?這當然不是請不到專人寫稿,而是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和外國社會比較重視「利益衝突」,若「股評」令讀者「受愚」,可能引起強大社會反感,對報社造成壓力,論股測市的文章因而不多見。

江湖術士有這句口訣:「眉長過目,兄弟四五六;若無三二個,必然孤獨!」月前筆者得聞此「心法」,擊節稱賞,以財經演員便是深通此道因而能夠面無愧色誇誇其談(永遠不會落不了台),不少還成為股海明燈!文君「行走江湖」多年,斷無不知此「心法」之理,換句話說,他對投資之術早已瞭然,只是未經點破不能融滙貫通而已。

二、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為了打破為「西人」把持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香港會)壟斷股市,數年之間,本港成立了三家以「華資」為首的證券交易行—遠東會、金銀會和九龍會—香港股市的「客路」日廣,七十年代開始便有全民參與的蓬勃景象。股市多了股民相應增加,這不正是應了「賽伊市場定律(法則)」所說的「供應創造本身的需求」(Supply c reates its own demand)?

供應創造顧客,市場增加顧客數量同步上升,這意味市場這塊餅愈做愈大,而買餅的人亦愈來愈多,市場因此熱火朝天,形成皆大歡喜之局。法國經濟學家賽伊(Jean-Baptiste Say, 1767-1832;因不能討拿破崙歡心仕途止步潛心做學問有大成)這種觀察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主張從需求入手的凱恩斯便不同意),當年香港股市便如此。

不過,一點也許為大家忽略的要點是,當年上市公司都被交易所白紙黑字要求在上市後一段時間有責任把股價維持在比上市價高的水平,比方說上市價一元,公司要保證在半年或一年內股價在一元(甚至更高)以上;那等於交易所設下上市的條件,而上市公司在必要(股價跌破上市價或在上市價邊緣徘徊)時必須「托市」才不會「違規」(可能被罰款或被停牌)。這種規定有二點明顯的「好處」,其一是獲分配新股且沒有禁售期(或禁售期比「托價期」短)的人都肯定有利可圖,不必諱言,當年獲配新股者均為「非富則貴」的權威界人士;其一是上市新股例升,引無數不知股票為何物者(只知上市後必升)競「投資」—有「紅簿仔」(存摺)即有閒資者大都申請新股,如此便營造出風起雲湧萬人空巷排隊申請新股的代表香港經濟前景璀璨股市興隆之象;群眾投入程度達白熱化的狂熱,導致七三年股市泡沫爆破前一度出現股民太擠擁當局要召消防隊驅散麕集交易大廳(金魚缸)人群的鬧劇……。

上市例升,販夫師奶變股民的鼎盛情況,證實了「賽伊定律」的正確性;只是由於背後有「行政干預」為「推手」,此項「定律」在這個例子中不能成立。

回應 (7)
我要發表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2 13:55:52 回覆
由廢柴到廢樹臨風
東籬

林細麟:「黃議員,你為乜叫我做廢柴?」黃郁人:「林局長,我叫你廢柴,你就係廢柴,不用解釋。」林細麟:「是不是因為我姓林?林者,柴也,於是我就係廢柴!」黃郁人:「喂,你個口及心地實在太壞,你怎可以把天下姓林的人都叫做廢柴?我才不上當。」

× × ×

林細麟:「梁議員,你為乜笑我為廢柴?」梁長毛:「林局長,細麟者,又作細卵,故此你還唔算係廢柴乎?」林細麟:「細卵者,細蛋也。就算我是鵪鶉蛋,但這樣又有什麼可笑?」梁長毛:「嘻嘻,你唔係鵪鶉蛋,而實實在在為鵪鶉!」

× × ×

林細麟:「陳議員,你為乜事罵我為廢柴?」陳大舊:「林局長,你係林公公,當然係廢柴!一個公公,又怎可能殘而不廢呢?」

× × ×

林細麟:「玉成兄,你說我是否廢柴?」曾玉成:「細麟,你是否廢柴,我無從得知。但你跟到港訪問的台中市市長胡志強見記者時,你所說的那番普通話,其發音當真是廢到無以復加,直情廢話!」林細麟:「喂,我的普通話真係廢得咁交關?不過,我都好過不少高官呢!」曾玉成:「你都係早抖啦!」

× × ×

林細麟:「肥揚,你公正地講一句,我是否廢柴?我看教育局搞的教學語言微調,其實都算得係廢得頭頭是道也。」孫肥揚:「麟仔,你不如伸手打自己十拳八拳啦!」林細麟:「×那媽,我無端端為乜要打自己啫?就算我揮拳打自己,那又與我是否廢柴有何關係?」孫肥揚:「你如果揮拳打自己,咁樣即係打柴矣。」林細麟:「你講乜嘢?我聽不明白!」孫肥揚:「你係廢柴,所以你打自己就等於『打柴』,明白未?」林細麟:「我如果打柴,那就是自己叫自己降級,即係捉蟲矣。」

× × ×

林細麟:「曾老闆,我是否廢柴?」曾蔭財:「細麟,黃郁人等對你是說反話吧了。柴者,樹木也。他們是指你站起來時,有如玉樹臨風便是。」林細麟:「多謝曾老闆以好言安慰我。但我是廢柴,亦即廢樹,那麼我站起不就是『廢樹臨風』乎?」曾蔭財:「縱使黃郁人等說你是『廢樹臨風』,你又何須介懷?」林細麟:「這廢樹臨風,能不易折?」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2 13:29:07 回覆
戰略投資者為何變成投機者?
顧蔚

金融危機泛濫,母公司財政告急,中國銀行業三年前請來的一些戰略投資者一下子變成了投機者。中資銀行今年利潤估計大幅滑坡,加上很多原來預想的中外資合作未能實現,隨着戰略投資者禁售期紛紛屆滿,相信他們的「勝利大逃亡」才剛剛開始。

內地銀行股比高峰時期已經跌了一半多,但戰略投資者還是有利可圖,這給他們盡快離場的動力。美國銀行有「賺快錢」之嫌,去年11月才逆勢行使期權,以每股2.8元從中央滙金公司購買了建設銀行股份,市場當時就認為美銀將拋售禁售期已滿的建行股票;這次以每股3.92元向「長線投資者」轉讓五十六億股建行股份,這麼一增一減,兩個月內取得約8億美元的高額收益,同時還沒有影響之前的持股份額。市場人士估計,美銀還將接着減持。

美銀11月廉價購入的建行股份是從中央滙金買來的,也就是從國家外滙儲備來的。去年5月,美方就宣布要行權,但中方不願意,無奈合同白紙黑字,說不出不讓別人行權的理由才拖至11月完成。

有意思的是,近來滙金還高調增持三大上市的國有銀行股權,等於給外資戰略投資者的退出托市。中國主權基金一邊在賤賣國有資產,一邊又高價買入海外資產,難免引起中國民眾的非議。

建行是四大國有銀行中首先吃螃蟹者,當時國外金融機構還不願投資,經過中央政府承諾注資、改組等,一些外國投資者被吸引過來。談判中外方處於強勢,和中方簽下了「不平等條約」,美銀從建行那裏拿到的大規模的廉價購買期權就是一個例子。除了之後被廣為詬病的「賤賣國有資產」之外,合約中還有一些相當苛刻的條款,其中包括建行如開展美國業務,必須先與美銀協商等,據說,美銀是擔心作為建行的投資者,要為建行在美國的行為承擔連帶責任。

如果說之前外資銀行戰略投資者還擔心得罪中國政府,影響到其信用卡業務和保險牌照等,因而不敢隨便拋售在中國的投資,但由於它們在中國大展宏圖的願望遲遲無法實現,因此也就無所顧忌了。

當初中資銀行看重外資行作為策略股東,是希望它們能夠傳授信貸風險控制、金融產品設計和訊息管理方面的經驗;外資行則希望能通過中資銀行的龐大網絡來銷售它們的金融產品,甚至分享優質客戶,但中外資銀行本來就是競爭的關係,難以排除戒心通力合作。

原來的外資戰略投資者,現在成了外資背景的「大小非」──即原來非流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股東,這些解禁的股票隨時可能砸下來,成為中國股市的一大不確定因素。現在外資急着要賣,根本原因還是不看好中資行的前景。由於如房地產和製造業等重要客戶的不景氣,理財等中間業務需求下降,還有存貸利差縮小等因素,今年中資銀行的盈利可能大幅下降。而政府又要求銀行加大貸款力度,這極有可能造成它們壞賬大幅攀升。

中外資銀行同床異夢,分道揚鑣也就成了時間問題,就看什麼時候賣能夠獲得最大收益了。這些外資「大小非」的拋售,應該被中小投資者作為一個重要的賣出訊號。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2 12:45:30 回覆
財富消失效應存時差
曹仁超

1月11日,周日。1月係分享預測及展望嘅月份。回顧2008年1月大部分分析員嘅預測及展望,事後證明皆失準。咁點解2009年1月佢地嘅預測及展望仲有參考價值?去年1月,有邊個預測到雷曼事件?去年1月,有邊個話你知2008年會發生金融海嘯?再次證明人係冇預測能力。

美零售業進入長期下跌

有智慧不如追隨趨勢,2009年大趨勢係熊市二期延續,阻力喺16000點,支持喺10600點,相信2009年大部分日子恒指將喺呢個框框內上落,直到趨勢改變為止。點樣响上落市中搵食?上周六我老曹喺E*Trade研討會上有教,如各位冇參加,可睇睇2月份將出版嘅《信報月刊》;我老曹相信,2009年投資策略以揀股為主(Stock-Picking),唔似2008年大趨勢係向下,因此最好做「Short」(沽空),因我老曹唔做拋空,只有持盈保泰。此外,投資者應利用上周反彈減持銅、鎳及其他金屬股,因金屬價格只出現跌後反彈,一旦反彈完成後又再跌。

美國12月份零售業出現連續第六個月回落,係1992年以來最長一次回落期。面對失業率上升,加上股樓下跌令財富消失,美國零售業正進入長期回落。

英國樓價跌至2006年10月以來最低價。英國樓價2007年10月見頂後,有些地區樓價跌幅已達19.9%,而有些跌幅只有9.7%;十大地區中則無一不跌。

2009年面對股市「Go-Nowhere」,策略上係低買(例如恒指喺萬一點)、高賣(例如上周接近萬六點)。2009年仍有唔少機會可Double your money(例如去年11月至今年年初),相信未來仲有三次或以上。

2009年經濟在惡化,但並非跌落深淵。股市去年面對去槓桿化及經濟衰退,2008年10月27日港股因超賣引發反彈,並喺2009年1月8日初結束。2009年係睇淡太遲、睇好太早,各位睇淡應喺2007年11月,最遲係2008年5月;睇好應係2010年之事(淡市不出三年)。因此,如非投資高手,2009年最好無所事事,例如吃喝玩樂。坦白講,2009年股市不宜散戶。

2009尋找傻瓜年

上周道指跌4.82%,收8599.18。上周一我老曹已提點大家利用1月反彈市減持,因企業純利展望在減少。上周跌幅最大係金融類,達8.18%。道指由去年11月21日反彈似乎已完成。

恭喜大家,雖然2008年損失不菲,但總算度過,因為活着就是精彩。

1月20日奧巴馬將上台,成為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擔心屆時亦係美國人噩夢嘅開始,因為奧巴馬面對嘅係一個就快破產嘅美國。由1900年至今,响新總統就職年,1月及2月股市皆有較佳表現,到3月才回落。但2009年1月,股市只升咗幾個交易天。2009年投資市場相信係「尋找傻瓜年」,邊個願意做傻瓜便不妨高價搶貨。

上周四美國波士頓聯儲銀行主席羅森倫格响麻省按揭銀行家協會年會上話,呢次衰退較大部分人想像中嚴重,同時更長!唯一利好因素係能源價格已回落,最終可令經濟止跌回升(佢2010年唔再連任聯儲局政策決策成員,其言也善乎)。

股市預測信唔過

著名投資家John Bogle(Vanguard集團創辦人)向散戶提出忠告:

一、不要信任何股市預測。嗰D所謂專家(華爾街十二大證券行)去年平均預測標普2008年年底見1640點,結果係2008年年底標普見903點。可以話全部睇錯市。

二、忘記資產分配(分散投資)。將資金集中及逃避風險而非分散風險。2008年係避險年而非分散風險年。

三、不要追求高回報,賺得愈多,風險愈大。2007年表現出色嘅基金,2008年皆虧損50%以上。响熊市之中,保本為上策。

四、自己唔識嘅嘢少沾手。唔少金融產品嘅出現,目的只係賺取佣金及費用,而非為投資者增加利潤。

1977年美國政府通過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鼓勵FDIC向商業銀行及存款公司提供保險,以便佢地向社會上低中收入人士提供貸款。從此美國樓價進入反覆上升期,直到2006年Countrywide Financial出事(美國每五宗樓按,就有一宗由該公司負責),令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注入20億美元資金及提供115億美元信貸,美國聯儲局亦提供500億美元墊支。雖然係咁,2007年Countrywide仍支持唔住,股價由44.07美元跌至低於2美元。次按危機喺2007年逐步浮現,到去年9月雷曼兄弟事件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响各國央行大量注資下,道指喺去年11月21日見7449點後企穩及反彈。事情係咪就咁過去?

柏克萊銀行頭頭John Varley認為,2009年及2010年美國樓價仍可回落15%。Cass Business School教授Andrew Clare認為,到2010年美國樓價將較2006年高峰回落40%。我老曹相信,恒生指數由2008年10月27日至2009年1月7日嘅上升,只係熊市二期內一次大反彈。

聯儲局以好債交換壞債

12月份美國又有五十二萬四千人失業;失業率已升至十六年新高,達7.2%,為1993年以來最高,估計2009年最高可見9%(2008年失業人數已達二百六十萬)。美國財赤已接近GDP 7%,如進一步上升,將危及美元嘅安全(例如財赤佔GDP 8%)。2009年將係苦難年(痛定思痛),唔知痛苦指數可上升到邊個水平。

美國債券泡沫爆破會否係「另一隻鞋」?債券價格下跌令按揭貸款唔再產生收益,其他貸款則面對賴賬,令金錢價值迅速消失,而產生compressive debt deflation(中文好難譯,大意係指因貸出嘅款項變成呆壞賬而產生通縮壓力)。

聯儲局為阻止上述情況出現,正以好債(國債)交換壞債(例如兩房債券)及向銀行注資,並要求佢地將資金貸出去。最終係市場力量戰勝政府干預,或係有形之手打贏無形之手?最後結果係:一、美國政府摧毀美元價值(例如戰後國民黨曾摧毀關金券及金圓券嘅價值,阿根廷政府及唔少南美洲及非洲政府亦曾摧毀本國貨幣嘅價值);二、債券市場泡沫爆破。眼前形勢似乎係後者而非前者。次按危機後,美國政府並冇大量增加美鈔供應量,而只係大量增加美債,理由係美債吃香,市場出現flight for quality現象;即投資者拋售房屋、股票、黃金、商品等產品,將資金用作吸納政府債券。不過,當美債供應大於需求,債券泡沫係咪已响去年12月已爆破,而令美債勢將大跌?

銀行業仲有排搞

2008年信貸收縮壓力只落喺金融市場上;2009年因企業破產、裁員漸漸影響實質經濟。美國12月份工廠訂單為1992年以來最大跌幅,信貸收縮令二手樓交投大減,服務業、零售業、飲食業衰退壓力亦在上升。例如美國三大汽車廠由二十四萬間供應商供應各種零件,即係話汽車不景氣除影響三大汽車廠嘅九十七萬工人外,亦涉及全球三百萬工人嘅就業問題。

2009年經濟大方向係收縮,因廉價能源、廉價原材料及廉價勞動力推動全球經濟向上嘅時代結束,由1982年開始全球GDP高增長時期亦告一段落。因收縮所產生嘅財富消失壓力,會否令全球生活水平下降,以及令更多人失去家園、收入甚至捱餓?只有耐心觀察。

所謂財富消失效應,係有兩年時差。美國樓價從2006年年中開始下跌,而美國消費減弱由2008年年中才開始【圖】;2009年1月美國樓價仍在回落,代表2009年全年甚至之後美國消費力仍唔會上升。分析界估計2009年下半年美國經濟會復甦,只有傻瓜先至信!美國商場2008年第四季空置率高達7.1%(第三季6.6%),估計2009年第一季進一步上升。銀行業分析員Meredith Whitney相信,2009年全球銀行仍需大量注資,即銀行業仲有排搞。

春寒料峭更勝冬

2001年世界經濟開始下調,但格蛇同殊仔聯手阻止其下調,利用減稅、減息及美元滙價下跌,去造就2003到2007年繁榮期。2008年世界經濟又再下調,貝南奇雖盡九牛二虎之力去阻止,2009年再加埋奧巴馬,能否扭轉乾坤?例如利用公眾開支去抵銷私人消費下降,能否成功?恐怕美國呢架老爺車將步九十年代日本嘅後塵,再無法高速行駛矣。全球廉價資源及廉價勞動力時代,已因中國完成三十年改革開放而結束,美國已太老了,無力再打呢場仗。

2008年內地樓市從火熱到冷清、從希望到失落。2009年又如何?專家認為將更理性、更健康。2008年樓市流行語——抄底,結果係抄咗好多次,仍然伊於胡底。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面對2008年下半年內地樓市開始嘅「寒流」,唔少企業已捱唔住,春寒往往較冬天仲凍,何況樓價走喺經濟之後而非之前。近60%內地市民相信,2009年樓價仍將下跌,因為2009年上半年內地經濟仍好唔起來。利率回落雖然有助置業,但先決條件仲係市民收入能否上升?中國經濟正由出口導向轉為內需帶動,通常需時三年才完成轉型。由2008年起計要到2010年年底才完成三年過渡期,相信最快到2011年經濟才逐步上升(股市走喺經濟之前三到九個月,即2010年年中起步走。房地產走喺經濟之後三到九個月,即到2011年才進入「大地回春」期。

改革開放「後繁榮期」將現

天下久分必合、久合必分。戰後美國同蘇聯喺政治、軍事上曾二分天下,最後美國勝出,响政治、軍事上出現一國獨大局面。但喺經濟上自1971年美元危機後,世界步入「三頭馬車」時代(即美國、日本同西德)。今天全球經濟仍係三分天下(即美國、亞太區同歐盟)。過去經濟上最強大嘅美國正進入衰退期,至於歐盟相信只能獨善其身,依家正在冒起嘅係亞太區(日本除外)。美國經濟大蕭條由1929年開始,到1946年才完全走出來,前後十七年。呢次由2007年11月開始嘅美國次按危機,需時幾耐才可走出來(日本1990年嘅衰退到2003年4月才見底,共十四年)?

至於歐盟因實施三十多年福利政策,對歐洲企業嚟講,早已成為沉重負擔,福利開支正在拖垮歐盟內嘅大企業,雖然唔似美國企業面對大量破產及重組,但大方向仍係好也好不了、壞也壞不了。反觀中國透過三十年改革開放政策,正在脫胎換骨,不但經濟上完成同國際接軌,並吸收歐美制度之長,而避免走上西方國家福利社會之路。

中國唔似歐盟由多國組成令力量分散,中國喺政權上係完全統一嘅大國,估計到2030年中國嘅實力可漸漸接近美國(但人均收入相信仍唔及美國人)。未來三十年,我地將睇見改革開放嘅「後繁榮期」出現。

PIMCO亞洲區董事Brian Baker認為,亞洲區經濟復甦仍有排等,即2009年無法好起來。

經常面對「三個我」

我老曹為TVB拍攝特輯,共用咗三天時間才拍成《我的2008》,喺上周一晚上10時35分出街。上周二走在街上,唔少人同我老曹打招呼,話係我老曹Fan屎!真係有D做明星嘅感覺。

做我地呢行,經常面對「三個我」。第一個「我」叫做形象。過去因每天寫日記、經常開研討會又或者上電視產生嘅那個「我」,其實只係我老曹嘅形象,唔係真我。另一個「我」係太太眼中嘅我——既為食又唔肯做運動,食生果要老婆切好至肯食。當然還有另一個「自我」藏喺內心深處,例如少年喪父之痛及對自己嘅期望,許多時因無法做到自己嘅期望而產生挫折感,往往响人人興高采烈時自己忽然沉默,因內心深處仍有一份莫名其妙嘅空虛感。

人係十分奇怪嘅動物。因我老曹從未做過舞台劇,對舞台劇有份好奇。2007年9月同詹瑞文兄做過《富爸爸,笑爸爸》後,認為做舞台劇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例如編寫嗰份劇本,單係度橋已用咗六星期,練習又用咗兩星期,最後三天更天天喺舞台上走來走去,合共用去八星期,而演出時間只有兩小時,能博取嘅只係台下一千幾百人嘅歡笑!)。呢次拍電視台半小時特輯,由同TVB劇本組見面商討內容開始到拍攝,共用去三天,每天八小時都幾辛苦,但收穫唔錯。不過,我老曹覺得最好玩都係做投資——嗰份緊張、刺激、得失感,冇一個行業能及。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2 12:36:16 回覆
重慶女局長斂財養女情人
蔡京揚

重慶市政府於十一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官場貪腐事件:原市政府規劃局局長蔣勇免除全國人大代表職、副局長梁曉琦免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員會副主任職。他們均涉嫌貪污,蔣勇已於十一日移送法、檢部門處理。

掌城規權貪污一千六百萬

五十二歲的梁曉琦,被稱為重慶市近期最大的女貪官,利用城市規劃權大肆斂財,貪污一千六百萬元,不明來歷財產上千萬。她不只貪得無厭,還大養同性情婦。

重慶官方透露:「她瘋狂斂財,受賄上千萬;生活上腐化墮落,和多名女性保持情人關係。」從重慶官場傳出的消息,有的女情人是她用貪污所得包養的,有的則是地產大款送給她的「賄賂品」。

女貪官瘋狂斂財又生活腐化的,在各地均常見。深圳某區公安局的女副局長,在大肆貪污受賄中還要男警員「有點奉獻」。

梁曉琦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土木系,後獲正牌的大學博士學位,並非當官後以權力取得的「在職博士」。她在大學教書多年,土木建築專業基礎強。一九九五年,她被重慶市政府破格提升為城市規劃官之後,就隨大流貪污受賄,近年成為日進萬金的大貪官,利用房地產規劃的容積率向地產商斂財,被地產大款稱為大膽好色的「城規女王」,斂財手狠,同時養幾個女情人。

在重慶官場黑窩中,除了梁曉琦之外,還有重慶九龍坡區區長黃雲涉嫌貪污二百三十多萬,重慶市國土局副局長王斌受賄一百七十萬,市規劃局長蔣勇涉嫌貪污數百萬。此外,被雙規或審訊的,還有重慶市渝中區委副書記鄭維、渝中區副區長王政、沙坪壩區副區長陳明及其妻、市僑聯主席羅靜虹等。他們都是正廳、副廳級官員,利用城市規劃的容積率和審批土地權力,為地產商提供非法、違規利益,也為自己和家族大撈不義之財。

地方官靠容積率以權生財

這些貪官雖大都是中共老黨員,但並非「對黨忠誠」,有些貪婪到為了小利而犧牲黨和政府的大利。如重慶市國土局副局長王斌,在審批沙坪壩一塊地皮時降低土地轉換金標準,為地產大款謀取非法利益,以致重慶市政府少收一億七千多萬元,他從大款那裏得到的「感謝費」不過是十萬元人民幣、三萬元美金,合共約三十一萬人民幣,哪裏是「愛黨愛國」幹部?

對於城市規劃、土地出讓、工程建設,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已有一套制度,雖然還有漏洞,但基本的規範都有。

城規、房地產、工程弊案之頻頻發生,其因之一是地方政府或部門掌權者的權力實未有效制約,一言堂的狀態一直存在,而外界對政府部門的運作又無從監管,導致「權力生財」成為官場的普遍現象■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2 12:31:48 回覆
美國五次策劃分離台灣
張立

一九四九年以來,美國為了遏制北京,五次策劃分離台灣。蔣介石與中共儘管在內戰打得你死我活,但在維護台灣與大陸不可分的統一立場上,完全一致,並有難得默契。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大廈將傾,美國預見蔣介石會到台灣,而中共渡海東征,台灣會落入中共手。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八日,美國務院的「關於美國對台灣立場的報告」,就提出美國接防台灣,指示美駐台總領事克倫茨設法說服台灣當局與大陸脫離關係。

二月間,美駐華使館參贊莫齊特飛台北,與時任台灣省主席兼警務總司令陳誠相見,提出五點建議:由陳誠主持台政;台灣政治與國民黨分離;美國給予經援,並提供海空保護;蔣介石如想來台,只能以政治避難者身份;邀請孫立人參加台政權。陳誠表示:「追隨蔣先生二十多年,不忍臨難背輕而自立」,並把美國的挖牆腳告知蔣。

美不甘作罷,轉為游說時在台灣的新軍訓練司令孫立人。上海解放前夕,麥克阿瑟出面,以「會商台灣安全防務」名義召孫立人到東京,要孫立人搞「台灣自立」,為孫所拒絕。

蔣介石得知美國的用心後,不顧上海戰事,五月二十六日飛往台灣,美阻止蔣入台,搞台灣自立破產。

蔣介石到台灣後,一九四九年六月,美國務院提出一份建議書,鑑於中國內戰,中國政府已喪失管治能力,台灣應由美國或聯合國暫管。六月二十日,麥克阿瑟在東京向國民黨駐日代表提出。蔣介石迅即覆電:「台灣移歸盟國或聯合國暫管擬議,實際上為中國政府無法接受之辦法。」

由於蔣介石反對聯合國「託管」計劃擱置。以上是一九四九年蔣介石遷台前後,美國意圖分離台灣的兩次行動。 美國分離台灣.之一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2 12:25:37 回覆
習副訪澳又有玄機?
余錦賢

習近平接管港澳工作後,上周末首次訪問澳門,台北中央社張謙老兄發稿,說「習近平此行目的令人玩味」,何出此言?張兄道,過去大陸領導人訪問港澳,多趁重大慶典如回歸日,很少「無緣無故」出訪,習副此次來澳,定有真章。

眾所周知,習副訪澳原因之一,是初會下屆澳門特首人選。目前「大熱」共四人,但習近平沒有特別接見,也沒有一句提及特首選舉之事,全程只談經濟,反而有意淡化此一議題。其實,澳門人口不過三十萬(連黑工或流動人口可能遠超此數,但他們無投票權),選一個特首,比內地選一個鄉長更容易,何需特別操心?對於誰人接何厚鏵外界特別關注,但北京其實一點也不急,因為澳門棋局本來就在中南海掌控下,萄國人也無法(無力)跟北京鬥,現在又有何懼哉?老共習性,沒有敵人威脅,決策反而寬鬆,澳門特首,也許可能有多人角逐,熱鬧些,看上去更民主,何樂而不為?

北京真正擔心者,是澳門賭業如何搞下去?金沙的老美大股東幾乎破產,現在工程爛尾,有人估計,中方應會動員愛國澳人順勢收購其股權,把金沙重新納人澳人手中;但筆者所知,這並非北京的意思,因為賭業落入「自己友」名下,各式貪腐行為更難遏制,一旦出事,可能完全失控。但是,金沙和其他美資在澳門賭業坐大,老美對當地政局必會施加影響,這是北京不得不嚴加提防者。

習副在澳門說當地經濟要多元化,意味着不能再獨沽一味靠賭,借助珠三角大融合的規劃,澳門將要來一次大變身;習副訪澳期間廣東省長黃華華也一道而來,正道出中央對澳門的盤算。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2 12:03:47 回覆
香港納入規劃 特區爭取主動

國務院新聞辦上周四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二○○八—二○二○)》(下稱《綱要》),為珠三角地區描繪出未來十二年的發展路線圖;《綱要》全文近三萬字,提出要把珠三角建成「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的立體產業群」。

內地的官樣文章和經濟發展規劃文件,對境外的中國人來說通常都不容易讀得懂,一來是政治語言太多,二來是概念性太強,語意不清,就以上引《綱要》的目標,所謂現代服務業,何謂「現代」,是否有另一種非現代的服務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將要淘汰?至於「先進製造業」就較易明白,但「先進」者是現在先進,還是到了二○二○年才是先進?政府又怎樣決定哪些是先進,哪些不是?

一國二制,過去一直是指大陸和香港各自按不同的制度運作並存,互不干涉(河水不犯井水),但事態發展證明,在經濟上所謂兩制的界線正加速模糊,北京給香港CEPA,香港要求加快打破中港邊界對人、貨、財的流動,盡快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邁進,現在如果仍然堅持在經濟上要劃分中港互不干涉,只是吃古不化昧於事實的井蛙之見。但是,理念上贊成經濟融合跟實際執行之間仍有一段距離,主要是體制不同,內地仍然以政府主導規劃、政府決定扶助什麼產業的「官督商辦」模式,例如《綱要》中就指明,「未來(珠三角)要通過淘汰一批落後企業、轉移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提升一批優勢企業、培育一批潛力企業,推動企業組織結構調整」。至於誰人決定淘汰、轉移、推動,答案當然是政府!

有了發展藍圖,不代表產業可順利升級,珠三角過去的成功故事,是港、粵二地互補不足、互相利用對方優勢的配合,政府的角色只是從中協調,打通各個環節、改良基礎設施等;由於粵港兩地的互補性強,「一拍即合」,才順利打造出珠三角的神話。至於《綱要》所揭示的完全是另一套模式,是由廣東省政府挑出強者和勝者推動產業升級的模式,在這過程中,香港可以如何參與?角色何在?特區政府應該盡早找出答案。

《綱要》涵蓋的,雖然是珠三角區域(主要是指廣東珠三角沿線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惠州、肇慶及中山九個城市),但其發展規劃已經包羅了香港和澳門,正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在上周四的記者會上指出,珠三角的規劃必須為粵港澳三地進一步加強合作、包括深化三地的金融業,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進一步推進粵港澳三地的基建設施。可以說,《綱要》是第一份由中央機構草擬、把香港納入全國規劃發展的文件,自此之後,香港的定位和發展策略不但不能脫離國家的規劃,而且必須逐步主動配合、互相協調,不然香港未來的發展空間將會愈來愈窄。在《綱要》公布之前,國務院公布了以人民幣作貿易結算的試驗,香港也是被劃入跟珠三角、長三角和東盟為一組,在這幾個地區之間試行以人民幣作貿易結算;《綱要》是再進一步,在未來十二年的珠三角規劃內納入香港。

香港應該如何把握這個大轉變帶來的機遇?我們認為,特區政府第一步應該爭取在《綱要》訂出的發展藍圖中,成為參與規劃的其中一員,而不是被動地由中央政府或廣東省「知會」行事;能夠參與規劃,意味着香港可以爭取主動,甚至成為推動珠三角發展的重要一員。在去年九月,國務院已經公布了促進長三角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連同在上周發表的《綱要》,未來珠三角和長三角將會是全國發展的火車頭(目前兩個三角佔全國GDP三分之一,財政收入四成),香港既已是規劃中的一員,又怎能不爭取主動,參與成為規劃的一員。

user

最新回應

立 冬
立 冬 2018/07/16

怪不得人哥幾年沒上來頭條呢.  {#icons_cat9}

WongHD
WongHD 2015/07/21

平凡兄,我沒有這個情況呀。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long time no see {#icono0_45},你地可以打牌,吾准食糊 {#icons_boy4}

WongHD
WongHD 2015/06/17

係呀,真係甘,我會守多陣。 之前,我見到1788升到8蚊,所以無追入,後悔中... 你呢個post嘅兩條問題,我未遇過,所以答唔到你,希望有些網友能幫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