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平凡人
平凡人

相對論 話中美

2009/01/13 12:53:08 網誌分類: 經濟
13 Jan
看了老畢的2篇文章以後,我對自己持有的3988中國銀行信心增加不少.

本來決定跌破1.80元就賣光( 前文我2次說過此話),但一直沒有跌破,也就沒賣.

現在,已經有2位經常上電視的財演説自己有3988.一個姓郭,一個姓沈.

看來,3988是值得走一趟的.

再看李超人賣3988的問題,我結合到陸羽仁昨天的文章產生遐思不少.陸文說;城中不少富豪,奮鬥一輩子就幾百億身家而已,炒外幣就輸掉20億美元.

我就想,城中真的有幾百億身家的富豪其實也就那麽幾個吧.

如果一個老闆把自己價值9元/股的公司派特別息7元的話,請問,這個老闆在干什麽呢?大家自己想想吧..........

平凡人

相對論 話中美
畢老林

1月12日,周一。恒生指數跌406.44,收13971點,成交462.6億元。1月期指收14020點,跌241點高水,估計周二港股守穩。

林行止先生在今天專欄中提及本報作者文啟明。文君的作品老畢並非時常拜讀,但林先生所說的一篇卻看了。

令老畢大有所感的是,翻閱外國財經報章刊物,對我來說是每天的「例行公事」,但正如林行止所言,《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大名鼎鼎的讀物,連聊備一格的「股評」亦付諸闕如;一些專門談股論市、不時提供股票「貼士」的刊物,如英國的Investors’ Chronicle,則始終難成氣候,發行量無法提升。

何以如此,林先生已作了非常中肯的評論:並非請不到能人執筆,而是礙於股評時刻可能存在「利益衝突」,報社寧可放棄吸納一心炒股發達的讀者和以股民為目標的廣告客戶,也要避免瓜田李下。

也談利益衝突

經此一提,老畢想起了一宗往事。在我剛學人投資時,必讀的「股評」出自《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專欄作家Dan Dorfman。獲此君點評推介的股份升多跌少,粉絲無數不在話下。有過很長的一段時間,Dorfman成了《今日美國報》的生招牌。

老畢其時三十未到,sometimes naive,對Dorfman的推介經常照單全收,且特別為此在一間加拿大銀行駐港分行開戶炒股(透過經紀以長途電話落單,佣金遠高於今天的網上買賣),有賺有蝕。可是,Dorfman推介的公司股價常見異動,美國證監因此起疑,對這位股評人展開調查,發現當中可能涉及內幕交易……。

Dorfman最終是否因此承擔法律責任,老畢已無興趣深究,但《今日美國報》在他擱筆後並未另覓高明,索性收起股評專欄。林先生文中所提讀者「受愚」可能引起社會反感,對報社造成壓力,與老畢眼見的情況完全相符。

經過認真研究、憑良心推介股票的評論員當然有,但本港報章「股評」之多,跟《華日》、《金時》之一概不談,形成了強烈對比。這種「香港現象」,是否值得投資大眾多加注意?

上周四老畢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外資股東大手減持中資銀行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今天《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題為〈我國銀行業實力正處歷史最好水平〉,認為境外策略投資者減持上市內銀股權,目的是解決自身財困,影響有限、可控,無損中國金融體系穩定。

《人民日報》評論發表於老畢文章之後,我可無意當官方喉舌。老畢想指出的是,外資股東在禁售期滿後,把中資銀行當作「提款機」,除了財困的現實考慮外,內銀股市值在金融海嘯後的下滑幅度,遠不如西方銀行可怖(見上圖)。外資股東大舉減持雖引來內地網民高呼拋售美債以牙還牙,但若非中資銀行市值與西方同業「強弱懸殊」,內銀的策略股東未必會多此一舉。

2009年必讀文章,老畢認為首推1993至94年出任美國助理財長、時任Evercore Partners主席的阿爾特曼(Roger C. Altman)替《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1/2月號撰寫的〈2008大崩潰〉(The Great Crash, 2008)。

特別推介此文,並非由於作者見人之所未見(文內三分二篇幅所敍人盡皆知),而是《華日》、《金時》等具影響力的大報,去年底今年初紛紛引用此文,以突顯金融危機後中美國際地位的消長。儘管這篇文章有三分二內容不看也罷,但餘下三分一對奧巴馬政府仍有「當頭棒喝」的作用。

歸納起來,作者對美國的主要觀點有三──一、嚴重的經濟衰退將迫使美國(歐洲亦然)「向內望」(inward-looking),以回應國民對政府集中資源推動本國經濟復甦、挽救本土工業的訴求;二、史無前例的財政赤字令美國自顧不暇,遑論於其他國家出事時作出干預。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在戰略上具重要性的國家如巴基斯坦陷入重大經濟危機,美國要管亦有心無力;三、美式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主宰全球經濟近三十年,卻被一場金融風暴吹得東歪西倒,美國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急劇倒退。

從市值看消長

中國雖無法獨善其身,出口大受打擊、「保八」能否成功言人人殊,但相對於歐美,中國受損較輕,西方在國際上力有不逮的範疇,中國大有條件趁勢補上,令其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

看了外資銀行與內銀股在金融海嘯下的市值比較,老畢更加相信阿爾特曼的「相對論」。在投資市場,股價即使下跌一半,只須反彈100%便「見家鄉」;股價若跌九成,那就非反彈1000%不能為功。

過去一年多,有多少西方銀行的股價跌逾九成?它們的投資者要平反敗局,相對於中資銀行股東難許多。《人民日報》在評論中說「我國銀行業實力正處歷史最好水平」,未知是否參考了阿爾特曼的「相對論」?

1月9日Thomson路透修正標普五百2008年第四季純利,估計為負15.1%(去年7月1日估計上升59.3%,今年1月1日預測為負1.2%)。Thomson路透上周大幅修訂2008年第四季純利,是周五道指回落的理由之一。

保護主義正在抬頭,威脅環球貿易增長,世界銀行估計2009年全球貿易量下降2.1%,是1982年以來首次。世貿組織(WTO)宣布,2008年首六個月提出八十五宗反傾銷指控(2007年同期只有六十一宗),而且情況正在不斷惡化。

富士康(2038)今天跌9.4%,見2.9元;中石油(857)跌5.6%,見6.63元;碧桂園(2007)跌7.3%,見1.65元;世茂房地產(813)跌5.8%,見5元;東方航空(670)跌7.1%,見1.06元;國企H股指數跌5.1%。

澳博控股(880)跌11%,見1.07元;銀河娛樂(027)跌18%,見1.18元;中國交通建設(1800)跌8.1%,見8.73元,個別股份跌幅不可謂不大。

Cut and Run

曹sir透露,2008年11月21日他睇好後市,理由是恒生指數見11814.81,高於去年10月27日的10676.29,代表反彈市開始。至於上周睇淡理由,是1月7日恒生指數最高見15763點,無法高於2008年12月11日高點15781點,代表由2008年11月21日開始的反彈,在2009年1月7日結束。根據ChartAdvisor.com提供的理論,熊市二期反彈通常可重返五十天移動平均線之上,但無法升破阻力線(resistance)。根據上述理論,相信熊市二期反彈在2009年1月7日已完成(見下圖)。

曹sir又塞錢入老畢袋,指熊市中「buy and hold」是最差的策略,應以「cut and run」取而代之。在熊市中不要告訴別人你賺到錢,不然你將失去大部分朋友。在熊市中最安全的入市時刻是當人人恐慌,而獲利的時刻則是當人們重新樂觀之時。後市展望進入上落市。

回應 (8)
我要發表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09/01/14 01:12:34 回覆

立冬

你又知人哥哥未上床?

佢同我讲,佢训着左咯!

嘻嘻,嘻嘻!~~~ {#icon35}

立 冬
立 冬 2009/01/14 00:45:46 回覆

見人哥還未上床,咁送碗熱湯過來俾你睇下吧,晚安!

{#200901131141065861.jpg}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09/01/13 23:21:16 回覆

对中行甘有感情?前景未明,不敢冒进啊,再睇下先!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3 14:13:36 回覆
國共一致反對美分離台灣
張立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進入台灣。六月二十七日,杜魯門的聲明中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六月二十八日台灣外交部長葉公超即發表聲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之一部分,乃為各國所公認。美國政府的建議和政策,只是針對共產黨侵略之緊急措施,自不影響中國維護主權領土完整之立場。」國民黨歡迎第七艦隊,但堅決反對「台灣地位未定論」。

同時,北京周恩來總理亦發表聲明,指出「台灣是中國領土」。

美國意欲通過聯合國,使「台灣地位未定論」合法化,準備在一九五○年九月聯合國大會上討論。但蔣介石反對,台外交部發表聲明:「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聯合國無權討論。」海峽兩岸共同反對,一致認定台灣的地位已定,確鑿無疑屬於中國領土不可分割部分,美國只得無奈「暫緩」聯大投票表決討論台灣問題。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解放軍解放了一江山島,台灣很緊張,美國又趁機發難,壓蔣介石以「兩個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美總統艾森豪威爾對新聞界說:「把台灣與紅色中國作為分開的獨立國家,互相保證安全,是解決台灣危機的可行辦法。」一九五五年二月,杜勒斯會見台外交部長葉公超、台駐聯大使顧維鈞時說:「海峽兩岸存在着兩個中國,如同兩個德國、兩個朝鮮、兩個越南一樣。」杜勒斯要求聯大討論中國沿海島嶼(台灣)停火說:「台灣與大陸之間的衝突,是國際戰爭而非內戰,聯合國有責任作實現停火的努力。」

蔣介石反對美國公開推行兩個中國,指示台灣代表在聯大投反對票。一九五五年二月八日,他斥責美國分裂中國。「大陸台灣均我土地,中華民國領土不容任何人割裂,聯合國討論停火和兩個中國的設想荒謬絕倫!」二月十四日,蔣介石召集中外記者重申一個中國的立場:「在四千餘年中國歷史上,雖間有賣國賊勾結敵寇叛亂之事,但中華民族不久終歸統一。」

「劃峽而治」,美國逼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以切斷與大陸聯繫。蔣介石增加向金門馬祖駐軍,反對「劃峽而治」。

毛澤東洞悉美逼蔣放棄金、馬,是「劃峽而治」,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宣布暫停砲擊七天,使島上蔣軍得以運補物資,但以美軍不可護航為條件。

十月二十日,杜勒斯飛台北,毛澤東說:「我們現在的方針是援蔣抗美,堅決反對兩個中國的陰謀。」毛還說:「幫助蔣介石守好金門。」把金、馬等沿海島嶼留在蔣手中,以挫敗美國「劃峽而治」分離台灣的包圍。

美國分離台灣.之二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3 14:11:04 回覆
「胡六點」開拓兩岸新局
江素惠

三十年前中國最高權力機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在當時的時空環境引起了震撼;胡錦濤在歲末年終之際對台發表講話,總結三十年來兩岸關係的進程,並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前景,被稱為「胡六點」,是「告台灣同胞書」精神的延續。

○八年台灣再次的政黨輪替,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海峽兩岸的執政黨均能掌握此新契機,推動且深化兩岸的交流。馬英九也對兩岸突破的發展提出了進一步的期許,如開拓國際空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兩岸外交休兵以及北京撤除對台之飛彈的議題。

胡錦濤在他的「胡六點」也作出了回應,要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繼續積極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擴大各界交流,並可努力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為有利於兩岸談判,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探討,為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可就軍事問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問題。

進入政治範疇對談

兩岸的執政當局均接受「九二共識」的復談基礎,在此共識上推動了三通與交流,並在累積的互信基礎上將開啟政治的對話,兩岸關係可說由經濟的交流將進入政治與軍事的交流,這將是兩岸關係的新里程。

有謂胡錦濤的對台政策「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其實胡錦濤談話堅守「一個中國」的原則,在兩岸定位的基本立場上胡錦濤沒有退讓,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並認為大陸與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不是中國領土與主權的分裂,而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

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的結果,這是北京的最新論述,也代表兩岸即將進入政治範疇的對談,但在台灣卻著重兩岸和平發展的層次而不願逾越雷池論及統一。

「胡六點」在台灣看來,「九二共識」下缺乏了「一中各表」的精神,在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的基礎,在未來兩岸推動政治對話時就有一定的難度,因台北方面在回應「胡六點」時相當謹慎小心。

馬英九在元旦的祝詞間接回應「胡六點」,他強調台灣要在兩岸經貿關係日益深化之際,積極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與台灣的尊嚴,總統府也舉行記者會肯定胡錦濤對台談話展現對台政策的新思維,但也重申「九二共識、互不否認」,才是兩岸協商交流的基礎,並且強調「九二共識」的本質就是「一中各表」,北京僅重申「一中原則」,從台灣看來實有違兩岸交流擱置爭議的前提。

台民眾仍抗拒統一

台灣社會的多元表現在「胡六點」議題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表示「胡六點」的對台基本方針和立場根本沒有改變,對台灣主權立場絲毫沒有讓步,盼馬政府在回應時應以台灣主權為優先。

三通交流在台灣也引起藍綠內部對立的衝突,兩岸三通對台灣的經濟環境不能立竿見影之際,質疑之衝擊巨大,據最新民調顯示,在兩岸大三通後,主張台獨的不降反升達百分之二十三,已超越陳水扁執政八年,民眾擔憂交流喪失台灣主體性,不能維護台灣主權,反而主張統一的也從百分之七降到百分之六。

從大三通、國共論壇到熊貓赴台,一個月內的緊密互動,讓台灣民眾內心有歡樂有迷茫亦有擔憂。馬政府的兩岸論述不夠明確且宣傳不夠,而讓深化兩岸交流起了反效果,「胡六點」表示尊重台灣人愛鄉土的台灣意識,應與台獨分隔,但近期的民調顯示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眾以作為台灣人為榮,這就是台灣意識的昇華,台灣意識的終極發揮就是拒絕統一。

據報道,北京將不斷對台釋放善意,傳北京擬同意台灣以「中華台北」之名參與世衞,同時共軍將逐步撤飛彈,此善意應獲得台灣同胞之欣慰,北京的誠意與兩岸交流成果之期待不可操之過急,否則統戰陰謀論將勝過真誠的許諾,北京應體會之,且應有更彈性的作為。

北京對台灣追求的是和平統一目標,而台灣無論朝野都堅決要確保台灣主權獨立地位,也堅決護衞民主政治體制的實行,這是兩岸分歧所在,因之兩岸更加密切的交流必讓台灣人確信主權獨立地位未損,統一的訴求必有民主價值的支持才會受到台灣人的支持。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3 14:08:59 回覆
香港內耗,傳媒主導?
陳和順

踏入二○○九年,傳媒按照慣例,都在做大事回顧。大家都說,二○○八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國際有金融海嘯,美國有黑人當選總統,中國有地震和雪災,香港有特首民望和恒指「插水」。

展望二○○九年又如何呢?先不說香港本地最近的話題,看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澳門訪問,談到粵港澳融合,再看看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談到國家發改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港人應該隱隱感覺到,香港周邊的環境正在急速變化。但是,回頭再看香港的本地事務,我們想到了什麼呢?的士短加長減的爭議?明愛醫院「見死不救」事件?殮房遺失嬰兒屍體事件?教學語言微調?政改諮詢又再出台?每日打開報紙,新聞和輿論話題總是不缺,熱熱鬧鬧的。但是,這些事件都很難與香港的長遠發展扯上關係。現在,特區政府每天就像救火隊一樣,風塵僕僕,到處救火。但是,香港缺乏發展的長遠方向,對外面環境的變化也好像沒有什麼反應。

香港缺長遠發展方向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原因是複雜的。一個城市的管治和發展出問題,問題不只是在於政府,也在於政黨、議員、商界領袖、民意領袖、業界代表,甚至是我們這些佔着報紙版面的專欄,自以為有先見之明的時事評論員。說到底,這是一個互動的結果。不過,借個機會,我想特別談談傳媒的角色。

不少人都曾經有這樣的觀察,就是香港是一個傳媒主導的程度比較高的社會。香港是一個自由社會,傳媒捍衞新聞自由,也在實踐新聞自由,談不上控制輿論,也沒有這個能力。個別傳媒和記者在日常工作上,還間歇受到有權有勢的人的整治和威嚇,說它們感覺自己正在過着狗臉的歲月,相信是雖不中亦不遠矣!但是,從整個行業看,傳媒的威力卻是有目共睹的。

現在,政府每天圍着傳媒的話題轉,政黨每天圍着傳媒的話題轉,議員每天圍着傳媒的話題轉,商界領袖每天圍着傳媒的話題轉,民意領袖每天圍着傳媒的話題轉,業界代表每天圍着傳媒的話題轉。傳媒像水,每一間報館只是一盤水,每一個記者更只是一個小水滴。但是,當所有傳媒合力的時候,傳媒卻會變成可怕的洪水,無孔不入,無堅不摧,而且遇強愈強,直至所有的障礙都被洗刷和清除為止。就好像老子《道德經》所言:「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傳媒的威力是關心的人都明白的,不需多作解釋。傳媒的社會功能,是大眾所肯定的,也不需多費唇舌。但是,傳媒也有它的限制,就是追求新鮮,缺乏深度。傳媒的終極追求,是公眾的注意力,而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傳媒最難得到的,也是公眾的注意力。於是,傳媒偏愛追求轟動的效應。

另一方面,傳媒卻沒有太多意願去對任何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作出深究。於是,傳媒永遠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推手。例如,明愛醫院事件發生後,輿論焦點放在醫院官僚作風,麻目不仁,見死不救。按照慣例,傳媒窮追誰人要負責的問題。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個當事人走到鎂光燈下,不斷道歉,負責機構又馬上組成檢討委員會展開檢討。但是,大家都心裏有數,眼前的道歉之後,將來卻不能肯定事件不會再發生。檢討委員會交了報告,誰會認真閱讀。說指引太多,缺乏常識,那麼前線醫護人員一定會問,人人的常識可能不一樣,以後遇事業的話,究竟以誰的常識作準。

檢討機構文化

其實,明愛醫院事件的發生,離不開醫管局僵化的機構文化。要檢討,就檢討僵化的機構文化是從那裏來的,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但是,傳媒會有興趣檢討醫管局的機構文化嗎?傳媒大概會說,講機構文化太抽象了,普羅市民不明白,只能夠明白有沒有人認錯,至於認什麼錯,那是後話了。

當然,傳媒主導社會議題,並不等於傳媒就能夠控制社會議題。另一方面,如果將香港缺乏發展的長遠方向,對外面環境的變化也好像沒有什麼反應的問題歸咎於傳媒,也是不公道的。如果傳媒真的主導社會議題,那也只是現象,原因必須進一步分析。首先,政府為什麼不能主導社會議題?其次,立法會和政黨為什麼不能主導社會議題?按理,政府有基本法所賦予的權力,也掌握最多資訊,應該有能力為香港的長遠發展綢繆。立法會和政黨有一群長期關注本地政治和政策發展、在社會上有廣泛聯繫的人,也應該有能力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出一分力。可惜,事與願違,眼前的香港的確未盡人氣。正如很多專家學者早已指出,回歸以來,香港內耗不斷。在我看來,傳媒主導的態勢不過反映香港的內耗。

如果傳媒是水,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道理,是大家都明白的。傳媒的威力不需要懷疑,但是只要能夠善用,傳媒可以是讓社會不同的團體溝通的渠道。

理工大學高級講師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3 13:45:04 回覆
從博弈論看董事禁售
鄒小敏

這次社會上對港交所(388)擬修訂《上市規則》有關推行上市公司發表季度業績及重新訂立「董事禁售期」等建議的爭辯表態,明顯是一場股東權益的博弈 。

博弈論(Game Theory),有時也稱為對策論,或者賽局理論,又可稱為「互動決策理論」(Interactive Decision Theory),就是研究博弈行為中,各方是否存在最合理的行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這個合理行為方案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在1994年和200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同是博弈理論。1994年納什(Nash)提出的「納什均衡」,向西方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原理發出挑戰。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表示,追求個人的自身利益,常常會比實際上想做的那樣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然而,納什的非合作均衡提出相反的結論:從利己目的出發,結果是損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國企少見反對者

「董事禁售期」等建議的反對聲音,大部分來自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與富豪有千絲萬縷利益關係的政客。但也有上市公司董事大股東聲明基於維護股東及投資者利益,表示支持或不反對修訂的《上市規則》。在報刊聯署反對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是本地上市公司,只有少數「民企」,更未見大型國企加入行列。原因很簡單:目前國企董事增減所持股份,基本上仍由國資委作最終決定,並且大部分國企董事都沒有減持股份的意願,故若真的實行延長董事禁售期,對他們的管理策略也沒有影響。

至於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內的成員,是由一個經提名、篩選、委任的機制而產生,代表着社會不同層次的公眾利益,故大部分成員支持推行新修訂。

「博弈行為」泛指具有競爭或對抗性質的行為。參加鬥爭或競爭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標或利益,為了達到各自的目標和利益。這次《上市規則》修訂,要求董事由現時公布業績前一個月不得買賣股份,改為由公司財政期度結束時開始,直至刊登有關業績公告之日止。以慣常程序的做法推算,上市公司董事一年之內可能最高有七個月不得進行股票買賣。其實,禁售期長短不完全由港交所操控。以往上市公司可在財政期度結束後要等數個月(目前條例是在年結日後的四個月內)才公布業績,若上市公司加快在數個星期內而非數個月內公布業績,禁售期便可大大縮短。

囚犯兩難之局

另一方面,在《上市規則》附錄十為董事文交易標準守則,列明多項不受禁止買賣期限制的例外情況,包括行使期權或權證、以及可以回購及配售新股等,使董事仍可出售或轉讓股份,應付無法以其他方法解決的緊急財務承擔。

2005年得獎的合作均衡博弈理論,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人類如何合作、如何處理衝突,成為重要的課題。Robert Axelrod的《合作的演進》(Evolution of Cooperation)批判博弈論中的「囚犯兩難之局」。兩個罪犯被補並被分別刑訊,只要誘之以特赦污點證人,罪犯最終都會互相出賣,證明個人利益重於團體合作。Axelrod提出「囚犯兩難之局」是「一次過博弈」(One-shot Game)還是「重複博弈」(Iterated Game),將帶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假如彼此把關係看成是一次過交易,自然便會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只要把對方看成是長遠交易夥伴,理性的人會同時考慮對方利益而創造雙贏的合作關係。

在現實生活上,「一次過博弈」與「重複博弈」的差別很明顯。一次過博弈損人不利己;在重複博弈之局,不能簡單地把自己利益最大化,只有保護對方利益的同時,自己的利益才能增大。並且,只有以合作博弈增進妥協雙方的利益及整個社會的利益,才能達致「正和」結局。

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1/13 13:41:17 回覆
重新評估監管水平
陳焱

雷曼迷債一事揭露了金管局及證監會兩者的監管水平,其實任總口中所謂的「一業兩管」監管水準如何,細看證監會1月6日發表的新聞稿可見一班:事件中證監會譴責渣打銀行,因為渣打在2001至2003年期間特別優惠一名客戶,所以未能達到《操守準則》的要求。這事件反映什麼?是渣打早在七年多前開始不達標,但七年多後的今天,監管機構才作出譴責!

證監會的新聞稿表示,金管局發現渣打讓一名為Stone Castle公司的客戶取得相關互惠基金的即日定價,從而可以轉入或轉出基金,但渣打其他客戶只獲提供翌日的定價,未獲通知或沒有獲得即日定價安排。

細看新聞稿,可以發現有幾個重點:第一、Stone Castle獲得特別安排的基金多達二十四隻;第二、證監會的新聞稿披露了幾個重要日期:「這次決定源於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對渣打在2001年5月至2003年9月期間分銷互惠基金及相關交易運作的調查。金管局在2008年1月10日將調查結果轉介證監會作進一步行動。」最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證監會在決定應向渣打採取什麼適當行動及商討和解方案時,已考慮到渣打主動向金管局滙報事件。」

將以上資料重新拼圖,可得出的要點如下:渣打不達標行為歷時兩年多,是一段不短的時間;涉及的基金數目逾二十隻,數目亦同樣不少;渣打銀行是持續地出現不達操守要求的情況。單憑這幾點,已反映金管局後知後覺!

事件是如何曝光呢?是金管局調查時發現?非也,原來是渣打主動投案!走筆至此,陳焱腦海裏升起的問題是:如果渣打沒有自首,金管局何時才會發現事件?還是一直不知不覺?

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但是尚有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金管局一定有答案。事情在2001至2003年發生,為何金管局在2008年1月,即優惠結束已經長達約四年半之多,才將調查結果轉介證監會?究竟金管局何時才獲渣打通知此事?而金管局獲得渣打通知此事後,用了多少時間做了什麼調查工夫?總的一句:究竟這四年半時間,金管局做了什麼事?

事件的結局,是「渣打已與證監會達成協議,向那些曾投資有關基金但未獲渣打給予同等對待的合資格客戶付款。在這項協議中,渣打不同意本身曾經犯錯,並且是渣打自願向客戶付款的。」

http://hk.myblog.yahoo.com/chanfire3

user

最新回應

立 冬
立 冬 2018/07/16

怪不得人哥幾年沒上來頭條呢.  {#icons_cat9}

WongHD
WongHD 2015/07/21

平凡兄,我沒有這個情況呀。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long time no see {#icono0_45},你地可以打牌,吾准食糊 {#icons_boy4}

WongHD
WongHD 2015/06/17

係呀,真係甘,我會守多陣。 之前,我見到1788升到8蚊,所以無追入,後悔中... 你呢個post嘅兩條問題,我未遇過,所以答唔到你,希望有些網友能幫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