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平凡人
平凡人

形勢一片大好?

2009/03/26 18:13:28 網誌分類: 經濟
26 Mar

形勢一片大好?

記得上星期,我曾經發手機短信告訴朋友們,我說:看這個升勢,會到14000點,然後師奶才會撲進去入貨的.大鰐會令股市升到你(散戶)吾信都要信.

本周,財演+投資銀行開始鼓吹16000點啦!

大家可以留意,明天開始,大嬸大伯開始瘋狂,並且會打電話問財演們該怎麽買.

注意: 我這2個多月留意每天上無綫電視/亞洲電視/明珠台的財演們簡直就是......全軍覆沒.(熊,彭,郭,沈(2個都胖,一矮一高),鄺).

個人申報:

今天,我已經把1898 & 347賣出第一注.

(第二注也許在14500點,未定)

自己感覺可以拉就行,買是一路跌一路買.賣是一路升一路賣.

回應 (6)
我要發表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3/27 11:55:38 回覆
周小川放氣球 觸動美歐神經

國務院的閣員、人民銀行(央行)行長周小川,發表兩篇署名文章,分析儲蓄與消費的關係、改革國際貨幣體系。他的「超主權儲備貨幣」構想,引起美歐政經界和傳媒的廣泛關注。

試探改革 非即顛覆美元

美國總統奧巴馬、財長蓋特納、白宮經濟復甦委員會主席伏爾克持否定的態度;華盛頓郵報的評論〈美元主導的終結?〉,認為周小川想終止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

蓋特納發表談話時表示,還未細讀周文;西方主要媒體的評論撰寫人,或亦多未詳閱,故有誤解。

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權儲備貨幣」,是探索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遠程目標,套用北京的術語,這只是「願景」,不是要在短期內顛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構想的提出,也非只是為近二萬億美元的外滙儲備(華盛頓郵報稱是一萬四千億美元儲備)價值下跌。

周的文章說得很清楚:「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鈎、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它又說:「改革應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循序漸進。」

文章最先在央行的網站發表,國務院的中央政府網至二十六日並未轉載,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亦無轉刊,可見中共黨政上層的審慎。文章在部級網站發表,或可視為慎重地放出試探氣球。

當然,周小川的文章與上層的改革理念一致。自二○○五年以來,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在北京或外訪的多次演講,表達了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意向。其要點,一是美元作為國際結算、儲備貨幣,在全球的風險(波動、貶值或可能的大幅貶值)在增加,國際結算、儲備貨幣應朝向多元化;二是改革布列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建立出資、責任與權力相對應的機制,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其它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表決權。

胡、溫的理念,在金磚四國(BRIC)已大致形成共識;在最近二十國集團財長會議期間,他們表達了爭取話語權的「改變」訴求。

謀求改變 只因濫印美鈔

周小川的文章,是把胡、溫多年闡述的改革理念「具體化」。

這種具體化,是面對禍起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美元的滙率波動與各國儲備貨幣的風險代價。這就是周小川說的:「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

所謂內在缺陷,說得「白」一點,就是美國儲蓄率低而超前消費過大,靠「印鈔機不休息」去舉債、維持經濟增長;這就使美元的流通量極大,滙率波動和貶值的風險日趨增高。

周小川的這一句話,或是表達北京高層對購入七千四百億美國國債的憂慮:「儲備貨幣發行因無法在為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同時確保幣值的穩定。」■ 丁 望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3/27 11:41:34 回覆
什麼是經濟學?

書桌上見到一篇文章,不知是誰傳來的,是林行止三月五日發表的《經濟問題經濟學家沉默是金》。不用讀內容了:文章題目說是悲劇,而我是不看悲劇的。

今天的經濟學的確是悲劇。相比之下,故老相傳的 dismal science算是喜劇了。發生了些什麼事?說來話長,可以寫一本書。沒有什麼意思吧。這裡簡略地說說。

兩個怪現象

要從兩個怪現象說起。其一是四十年前史德拉(George Stigler)對我說的。他說:「史提芬,你對一個門外漢說自己是學物理的,他會回應:物理學我不懂。跟着不會再說下去。化學如是,生物學如是,所有自然科學皆如是。但如果你說自己是個經濟學家,門外漢會回應:經濟學我不懂。然後他會不斷地說下去,滔滔不絕地申述他的偉論。」史前輩指出的怪現象不難明白:經濟學要解釋的是人的行為,任何門外漢都是人,認為可以解釋自己,也認為自己的喜好是他人的喜好,推而廣之,世界要不是萬惡不赦,就應該是如此這般了。

第二個怪現象更怪,是我發現的。高樓大廈是由建築師及工程師建造的。沒有學過建築的絕頂天才,親自設計及建造一間只五層高的樓宇,你有膽住進去嗎?火箭飛到月亮去是基於物理學家的知識。數十個沒有學過的天才,花巨資監製升空火箭,你敢賭多少錢該火箭會成功地飛到月亮去呢?我給你一兆博一,賭這火箭飛不到月亮,你有膽下注嗎?

如下是經濟學家的困境。朱鎔基這個人(其實不止他一個,只是此君比較突出),據說是從清華讀工科出身的,連經濟本科也沒有讀過。然而,此君也,在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九十年代把經濟搞起來,創造了我說過多次的中國奇蹟。如果經濟學的諾貝爾獎是頒給在實踐上改進了貧苦人家的生活,所有獲經濟學的諾獎得主的貢獻加起來比不上一個鄧小平,比不上一個朱鎔基……而這些經濟改革的大師們是不懂經濟「學」的!

上述的兩個怪現象可以局部解釋為什麼我們今天不知道「經濟學」是怎麼的一回事。佛利民說得對:一個對經濟感受好的人,沒有學過,對經濟的看法往往遠比一個飽讀經書的經濟學教授為高。這裡我不妨補充:論到經濟政策的推行,政治上需要的是另一種智慧。當年經濟學問絕頂的費沙就敗北頻頻也。今天不少人認為,佛利民是百年來對世界影響最大的經濟學者。真的嗎?佛老提出的學券制,推呀推,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半個多世紀過去,今天還是得個桔。

不同年代不同流派

我是搞經濟科學解釋的。是個有趣的小天地。因為科學的方法明確,其範疇是比較清楚的。雖然大多數說是搞科學解釋的人屬魚目混珠,但有識之士只要能坐下來商討,哪些是魚目哪些是珠還是可以客觀地分開。不容易,但可以。比較麻煩的,是好些稱得上是經濟大師的,他們搞的學問其實是哲學,有點宗教味道。好比大名鼎鼎的海耶克,沒有發表過一篇算得上是科學解釋之作——可以驗證的假說他沒有提出過。不是說海耶克不偉大。他走的路要成功很困難,何況要論時勢造英雄。另一些對我有影響的經濟學者,例如德姆塞茨,也是不搞假說驗證的。這些人要改進世界,比我偉大,對香港的酒家一元一隻雞這種瑣碎現象毫無興趣。我偏偏是為了找尋這些瑣碎現象而在街頭巷尾跑,不斷地嘗試以經濟科學的方法作解釋,理論簡化了,概念掌握了,運用熟習了,就用同樣的方法去解釋遠為重大的現象。

我出自六十年代的洛杉磯加大及芝加哥大學,是當時高舉市場經濟的兩所殿堂。奇怪是除了一兩篇海耶克的文章在讀物表上見到,那十年我沒有聽過任何老師或同事或同學提到海耶克的名字。當時這兩家大學重視的是經濟的科學解釋,可以被事實驗證的假說是每天必有的話題。輪到寫博士論文時,我知道要過關只能從解釋現象那方面入手。今天回顧,從驗證假說的角度看,佛利民一九五七的《消費函數理論》之後,六十年代的經濟學是最多驗證假說的時期。這個發展到了七十年代後期日漸式微,而跟着就是無從驗證的博弈理論的發展了。

經濟解釋學問的演進

有不少理由解釋六十年代的潮流只曇花一現。電腦的發達協助統計學的回歸分析,左右了思想的方向。這種節省時間的玩意往往自欺欺人,利用數字說故事。越戰是個問題,為了生計助理教授大吵大鬧,迫使大學紛紛轉用文章數量來衡量學問,而多用方程式容易發表。反托拉斯、金融行業與政府的顧問工作也是問題,因為這幾方面的收入比搞什麼驗證假說的高相當多。

歸納起來是說,經濟解釋這門學問不值錢。與自然科學相比,經濟科學(即解釋或假說驗證)是淺的,找到答案一般簡單。困難是經濟學的假說驗證沒有人造的實驗室,要明白實情只能到真實世界調查。這種調查一律麻煩,有時花上幾年時間所獲甚少。政府或機構發表的數字通常有問號,而懇求產出數字的機構解釋,不容易獲得滿意的答案。實地調查要講經驗,也要懂得一眼關七。沒有嘗試過的不容易知道從何入手,而大學老師不要求學子作實地調查,因為經費出不起。

經濟解釋是有趣的學問,足以令從事者廢寢忘餐。可惜賣不起錢。我是幸運的。在加大作學生時老師們不斷地鼓勵這方面的興趣,博士後在芝大跟那裡的大師為友。一九六九轉到西雅圖華大,同事們很想知道我正在調查的是些什麼,我樂得誇誇其談一下。初出道就獲得大學的終生僱用合約,有助。當時華大的經濟系主任諾斯說,我的薪酬由院長決定,沒有誰管得着,發表文章多少是完全沒有關係的。也是運情,當時有兩家學報的編輯偏愛我的文章,不用評審,就是評審也是投稿前說明必登。事實上,好些文稿還沒有寫好,學報的編輯聽到風聲,預訂了。再另一方面,當年的研究金是不難獲得的。

這樣的際遇讓我集中於自己有興趣的題材,而此集中也,永遠是解釋我自己認為是有趣的現象。一九七三發表了《蜜蜂的神話》,行內的朋友認為我的調查工作做得認真嚴謹,用不着審查覆核了。話得說回來,今天我每星期寫兩篇二千多字的專欄,引用的資料多,不可能全對。要錯得少,三個月寫一篇是很快的速度了。

回頭說林行止的文章題目,說「經濟學家沉默是金」,有待商榷。什麼是經濟學?差不多什麼都是!任何找尋生計的人都是經濟學家。這些日子因為地球的金融之災,我讀到他家的經濟分析文字比過去的二十年還要多。除了幾篇有含金量,其他我讀不懂。沒有假說含意可以驗證的思維,老人家要不是沒有興趣,就是跟不上。

文中小題為本報所加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3/27 11:14:33 回覆

井底窺天還不夠,還要吃鴉片。。。。。。。

平凡人


內地經濟規模可容二個金融中心 國家總理溫家寶早前表示,希望上海與香港優勢互補和戰略合作,合理分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少分析都爭論到底一個國家可不可以擁有兩個國際金融中心?事實上,這並非取決於有沒有先例,而是視乎國家的經濟發展實力。

星展銀行大中華區高級投資策略顧問陳寶明指出,2020年中國能否容納二個國際金融中心,要取決於當時的經濟實力和亞洲的發展;以目前的格局而言,可行性頗高。他認為,上海可服務東邊沿海航運,為長江三角洲地區金融業提供融資和對沖等等服務,香港與新加坡、台灣、南韓等具有較長歷史的成熟市場則可維持其金融中心的角色。

目前並沒有一個國家能讓兩個金融中心並存。以美國為例,雖然以往曾有多個金融中心,如紐約、芝加哥和波士頓,但後者已經式微,而紐約金融事業一枝獨秀,甚至已逐漸動搖芝加哥期貨中心的地位。市場人士指出,只要人民幣能夠自由兌換,國際金融中心由香港轉移至上海,可說是一個趨勢。

市場人士指出,香港在國家政策方針上沒有「話事權」,但審議提及是在2020年把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只是計劃,並不一定順利實行,換言之,香港本身擁有的人才、法律和服務等有優勢不會頓時消失,香港在仍可盡量爭取中國仍未完全開放的發展機遇,建立離岸人民幣中心或債市等等。

陳寶明表示,香港應繼續深化未身具有優勢的股市、利率和期貨市場,容許多種貨幣交易和結算,應向倫敦看齊,以美元、英鎊和歐羅交易和結算,打造為人民幣結算中心和融資貸款中心。

無論如何,上海和香港之間在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上存有競爭性,如果中國未來發展希望與海外打好關係,吸引更多外資,對香港則相對有利,始終國際對香港較為熟悉。 撰文 彭麗君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3/27 11:11:12 回覆
信報今天這篇文章有點《癡人説夢》的感覺,再去信這類鴉片一樣的鬼話的話,那就死得更慘!!!

平凡人

爭金融中心地位 應先下手為強

昨天國務院審議並原則通過《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意見》),將在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金融中心。這是首次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明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定位。「國際金融中心」這六個字在香港人心目中向來都是香港專屬的代名詞,現在卻成了上海的目標。一時間,香港「沒優勢」、「沒發展」、「沒前途」的憂慮湧至。

雖然《意見》是中央首次以國家文件形式確認把上海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但香港人也不要忘記,就在今年年初,為珠三角未來發展定調的《珠三角發展綱要》(《綱要》)也是由國務院以國家文件形式審議通過的。《綱要》為了粵港澳作為一個整體的經濟體中長期發展勾劃了藍圖。在如何兩地加強產業結合方面,提到了香港的金融業如何和內地結合提供金融服務,以廣東省龐大貿易和經濟實力,只要香港加強其金融軟件和硬件建設,金融業不愁沒有發揮的空間。

爭取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

2008年廣東省生產總值為35696億元人民幣,自古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與廣東省上下游錯位發展自然為了香港金融業提供了大量「靚米」,香港應該善用資源因應珠三角地需要做好配套金融服務,做好這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已經不用發愁。

除了要求廣東省與港澳堅持上下游錯位發展,加強與港澳金融業的合作之外,《綱要》還表示支持港澳地區銀行人民幣業務穩健發展,開展對港澳地區貿易項下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試點。廣東省主要以外向型經濟為主,這為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上海未能發展起來之前,香港更應把握現時優勢,「先下手為強」,做大做強人民幣業務。

中國提出要求上海建設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言下之意,即期望人民幣長遠具國際地位。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短期必須加快推進人民幣用於國際貿易結算試點,推進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對外勞務承包等業務以人民幣計價。中長期的目標,要着力提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和國際貨幣的功能,最終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支付結算平台無論在短期還是中長期都發揮着關鍵作用,爭取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是香港穩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第一步。

去年12月24日,國務院通過了廣東/長三角地區/港澳之間試行人民幣貿易結算的計劃,貿易範圍更加擴展到廣西省/雲南與東南亞地區。滙豐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在報告中指出,香港是一個大型的國際金融中心,特別是在資金和兌換方面並沒有特殊限制,人民幣結算的機制可適用於香港和廣東及長三角地區,這兩個地區是中國主要的出口省份和地區,涉及貿易資金龐大。他更估計很多企業將選擇香港作為人民幣結算地,這一點就像為什麼這麼多台資企業傾向以香港作為其內地生產基地的金融中轉地一樣。

吸引亞洲貿易結算

「未來隨着中國放鬆對資金的管制,香港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將獲得進一步進展。」屈宏斌說,正式允許香港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將為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提供更多有利的條件;人民幣一日未能夠自由兌換,以上這些計劃對於部分本地和外國公司影響有限。但是香港日後可以成為人民幣離岸兌換交易註冊地,相信香港很快就成為人民幣離岸借貸、兌換及結算中心,增加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性。

如果香港正式建立人民幣結算中心,湧入香港的資金將大量增加。這批資金有多少?這潛在的資金量大概為6640億美元(2008年這是中國和亞洲及亞洲以外和香港的貿易量),大概相當於2009年1月底香港M廣義貨幣供應的80%。不過,屈宏斌表示,預期並非所有中國和亞洲的貿易業務會在香港進行人民幣結算。

撰文 方遂蘭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3/27 11:07:34 回覆
當蜜蜂消失的時候…

由2006年秋季至2007年初,美國27個州大量工蜂無故失蹤,蜂巢內只遺下蜂后、蜂卵和發育未成熟的幼蜂,這完全違背了工蜂負責哺育幼蜂及為蜂后供應花粉的本性。農業部官員指出,全國各地蜂農報告,蜜蜂消失由30%到最多達90%。雖然類似蜜蜂失蹤在世界多個地方也曾經發生,但短時間內如此大量以及大範圍令專家也感到大惑不解,國會就此現象召開聽證會,希望找出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美國學者把這種現象名為蜂群失序崩潰(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設立組織(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Working Group,CCDWG)研究CCD現象,農業部也為此成立由六家大學科學家組成的小組;2007年12月,美國昆蟲學會在加州聖地牙哥舉辦一個CCD研討會,但迄今包括各國專家仍未能為CCD成因定論。

有研究認為CCD 現象可能與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sraeli acute paraysis virus)有關,也有專家歸咎蜂農使用的抗生素及殺蟎劑,甚至有科學家認為手提電話發出的輻射干擾了蜜蜂的飛行路線,使牠們迷路而回不了蜂巢,以及蜂農以基因改造粟米製造的糖液餵飼蜜蜂,或者只以一兩種農作物作為花粉讓蜜蜂採食,因而造成蜜蜂營養不良,但各種單一說法都不能完全解釋美國以至歐洲及亞洲所發生的CCD現象。

在眾說紛紜中,以CCDWG的一個調查結論最少爭議。研究人員指出,蜂群出現CCD前,都受過外在壓力,通常以營養不良或乾旱影響最普遍,而這因素是所有CCD個案共有的情況。台灣宜蘭國立大學動物科技系副教授陳裕文也同意,全球暖化的確會改變動植物的生態,雖然他認為仍沒有證據顯示對蜜蜂造成直接影響。

美國每年在蜂蜜方面的收入僅2億美元,但農作物包括生果、蔬菜及堅果因為沒有蜜蜂傳播花粉而造成的損失將達150億美元。植物、果實的生長不能缺少了蜜蜂授粉,因此,蜜蜂對人類的食物鏈有關鍵性的作用。愛恩斯坦預言,如果蜜蜂絕種,人類四年後亦會滅亡。

平凡人
平凡人 2009/03/26 18:46:27 回覆

{#200903261831491067.jpg}

這部電視劇;

對中國警察發展史有研究的人可以看,對中國警察發展史感興趣的人也可以看.

主角:李幼斌

就是我常常說的中國一線演員每集10万人民幣片酬的那類之一.孫紅雷演他的兒子.也是一線演員.

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在那個時代,令無數中國人干下無數瘋狂的事情.

 

連接:

http://so.pps.tv/?wd=%BE%AF%B2%EC%CA%C0%BC%D2+15&cf=player&con=all_all

 

user

最新回應

立 冬
立 冬 2018/07/16

怪不得人哥幾年沒上來頭條呢.  {#icons_cat9}

WongHD
WongHD 2015/07/21

平凡兄,我沒有這個情況呀。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long time no see {#icono0_45},你地可以打牌,吾准食糊 {#icons_boy4}

WongHD
WongHD 2015/06/17

係呀,真係甘,我會守多陣。 之前,我見到1788升到8蚊,所以無追入,後悔中... 你呢個post嘅兩條問題,我未遇過,所以答唔到你,希望有些網友能幫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