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蔡子強
蔡子強

何謂大戶?

2011/08/01 08:47:46 網誌分類: 生活
01 Aug
        雖然香港貧富不均確是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問題,怨氣可理解,但有時仇富風氣卻到了一個民粹,甚至反智的地步。

        上周五,通脹掛鈎債券iBond上市,收報一百零六點七元,比一百元面值高了不少,升幅較一般預期為佳,部份人事後「呻笨」,為何起初沒有多申請幾手。有記者向財爺曾俊華提問,有關的分配機制是否「明益大戶」呢?這樣的提問讓人聽後真的差點不支倒下。就如財爺反問那位記者,點先算是大戶呢?

        獲分配四十四手的就是大戶?涉資四十四萬的就是大戶?那麼街頭巷尾的阿叔阿嬸,不少也是大戶了。但當人人都是大戶時,大戶這個叫法,套用當年思考方法上學到的那一句,也「再無分析上的意義」了。

        如一個分配機制,是按認購額大小,按某個百分比派貨,即是與平常認購新股一樣,那你可說是「益大戶」,因大戶擁有資金較多,認購額較大,獲派貨亦相應水漲船高。

        但如今的分配機制,卻是一個「封頂機制」,即是你認購一百億,又或認購四十五萬,也最多獲分配四十五萬,如何可說是「明益大戶」﹖認購一百億較認購四十五萬,優勢究竟在哪裏?

        當然,小戶認購額少,獲分配的也少,賺到的錢也相應較少,但賺不賺到錢是事後孔明,從認購人數只有十五萬,可看到原先看好iBond的人根本不多。況且,小戶要認購幾多,在四十四手以下的,基本上已如願以償,你總不能別人申請一手,你「夾硬」塞畀人兩手,才不算「明益大戶」吧!最後,申報利益,筆者共認購二十萬iBond,並獲全數分派,或許在那位記者眼中,我也可算大戶吧!

        蔡子強

        
回應 (1)
我要發表
2011/08/02 05:59:57 回覆

可能是因為香港記者的薪酬實在太低,所以才會有記者認為四十四萬已經是很多的財富!

siusound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