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 blog 主
KC blog 主
KC blog 主

讀之令人精神一振!

2012/11/18 22:58:25 網誌分類: 生活
18 Nov

 

山中答問 李白
問余何事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

 

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麼「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

 

「余」,詩人自指;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蒼綠。

 

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鬆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人們思索的興味。「心自閒」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於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自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

 

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

 

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讚歎。

 

何以見得?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

 

「山花如繡頰」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共同之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受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碧山」之中這種不汲汲於榮、不寂寂於逝,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實非「人間」所能比!

 

那麼「人間」究竟怎樣呢?這一回詩人真的不說了。然而只要稍稍瞭解一下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

 

可見,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多少傷和恨!

 

所以,要說這首詩是抒寫李白超脫現實的閒適心情,恐怕未必貼切。

 

詩中用一「閒」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並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確有一種「寓莊於諧」的味道,不過這並非「超脫」。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就是這麼奇妙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詩雖只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接輕靈,活潑流利。用筆有虛有實,實處形象可感,虛處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

 

明代李東陽曾說:「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這段話對於我們讀這首詩倒是頗有啟發的。詩押平聲韻,採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更有助於傳達出詩的情韻。

 

sir : 網上找來的資料, 讀之令人精神一振!

 

值得一些對生活不滿的朋友細味!

 

回應 (2)
我要發表
KC blog 主
KC blog 主 2012/11/19 08:21:38 回覆

看到了!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2/11/19 07:24:40 回覆

嘩!詩嚟噃!才高九斗,利害.

我用私人回應答你,你看到嗎?

user

最新回應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20/07/13

歡迎回歸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8/09/04

把你facebook的文章搬來這裏, 讓大家一同懷舊吧

2018/08/08

我暫保持觀望!

383383
383383 2018/08/07

無見咁耐,去左邊度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