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wong
mattwong
mattwong

24)方劑-(參蘇飲)

2013/04/18 14:44:30 網誌分類: 方劑學
18 Apr

 

參蘇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 人參 紫蘇葉 乾葛 半夏湯洗七次,薑汁製炒 前胡去苗 茯苓去皮 各(6g

枳殼去瓢 炒桔梗去蘆 木香 陳皮去白 甘草炙 各半兩(各4g

用法 : 上咬咀,每服(l2g),水一盞半,薑七片,棗一個,煎六分,去滓,微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 加生薑七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功用 : 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 : 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舌苔白,脈弱

病機 : 素體脾肺氣虛,內有痰濕,復感風寒。風寒客於肌表,肺系不利,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痰濕壅肺,阻滯氣機,故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脈浮是氣虛外感之徵。

方解 : 治宜益氣解表,理氣化痰。方中蘇葉辛溫,歸肺脾經,功擅發散表邪,又能宣肺止咳,行氣寬中,故用為君藥。葛根解肌發汗;人參益氣健脾。蘇葉、葛根得人參相助,則無發散傷正之虞,大有敵門驅賊之勢,二藥共為臣藥。半夏、前胡、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氣;木香、枳殼、陳皮理氣寬胸,醒脾暢中;茯苓健脾,滲濕消痰。如此化痰與理氣兼顧,既寓治痰先治氣之意,又使升降復常,有助於表邪之宣散,肺氣之開合,七藥俱為佐藥。甘草補氣安中,兼和諸藥,為佐使。煎服時,少加生薑、大棗,協助蘇葉、葛根可解表,合人參、茯苓、甘草能益脾。諸藥配伍,共成益氣解表,理氣化痰之功。

配伍特點:

一是發散風寒之藥配伍益氣健脾之品,散補並行,則散不傷正,補不留邪;二是化痰藥與理氣藥同用,氣津並調,使氣行痰消,津行氣暢。

【運用】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的常用方。臨床以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咳痰色白,胸膈滿悶,倦怠乏力,苔白,脈弱為辨證要點。

臨證加減:若惡寒發熱,無汗等表寒證重者,宜將荊芥、防風易葛根;頭痛甚者,可加

川芎、白芷、蒿本以增強解表止痛作用;氣滯較輕者,可去木香以減其行氣之力。

中方西用:本方常用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屬氣虛外感風寒兼有痰濕者。

【類方比較】

本方與敗毒散同為益氣解表之劑,也具化痰止咳之功,皆治氣虛外感風寒兼痰阻氣滯而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白,胸悶,苔白,脈虛之證。。所不同者,敗毒散重在發汗祛濕以解表,用治風寒夾濕之表證為主,氣虛程度不重,臨證以憎寒壯熱,肢體酸楚疼痛,無汗,脈浮者為特徵,故用羌活、獨活、川芎、柴胡祛邪為主;而參蘇飲則在散寒解表中偏於理氣化痰,用治虛人外感風寒表證,痰阻氣滯,且氣虛程度較重,而見咳嗽,苔白,胸悶明顯者,故用蘇葉、葛根、人參益氣解表為主,加之痰濕與氣滯亦甚,則又增半夏、木香、陳皮等化痰行氣之品。主治重點不同,選用時需要留意。

【方歌】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齊,

乾葛木香甘桔苓,氣虛外感最相宜。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mattwong
mattwong 2018/10/19

Facebook matthew wong 師兄黃

2018/10/07

亞黃sir點解近來不見你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