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樹良
錢樹良
錢樹良

中巴故步自封四面楚歌

2013/09/05 08:42:19 網誌分類: 經濟
05 Sep
        市場經濟,集團企業併購,風起雲湧。今距北角渡海輪碼頭一箭之遙的北角英皇道廣場」;前身為中巴車廠舊址,母公司曾經歷過一次法例下的「局部收購」狙擊。

        中巴全名為「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創辦於1933年,創辦人為顏成坤先生及黃旺財先生,顏、黃兩家份屬姻親。

        顏成坤先生乃潮陽人氏,在本港出生。早年,本港交通工具仍流行坐轎。英雄莫問出處,顏先生曾做「抬轎佬」,發跡後擁有大批轎子;賺得第一桶金,蔚成小集團;黃旺財先生則從事船務運輸,來往香港、廣東沿海,二人與交通運輸業均有淵源。

        說來,顏成坤先生是我國體壇前輩。1936年柏林奧運,中國派足球代表隊參加,隊員有「球王」李惠堂、「鐵腿」張錦順、「銅頭」譚江柏(歌星譚詠麟尊翁)、「鐵鏟」李天生、「二叔」馮景祥、「攝鐵手」包家平等一時之選,教練便是顏老闆。

        話說當年本港已有多家巴士公司,路線交叉營運,不分港九地區,顏、黃二人有感本港經濟日益發達,巴士服行業大有可為,乃合作創辦中巴,圖分一杯羮。

        1933年,港府把港九地區的巴士服務專營權;分別公開招標,顏、黃集團成功投得港島區巴士營運專利權,而鄧肇堅先生與雷瑞德先生合組之九巴集團,則投得九龍及新界區之巴士專利權,兩個集團隔着維港,各自經營自己的巴士王國。

        中巴啓始,歷盡艱辛。二次大戰香港淪陷時期,中巴車隊被毀及遭日軍徵用,業務停頓,慘失慘重。及至大戰結束,香港光復,營運才復甦。數據顯示,1951年至1966年,中巴車隊由151輛倍增至498輛,年度載客量亦由4,612萬人次大增至1.86億人次。

        1960年,中巴再獲港島巴專利權,為期15年。1962年,按「一九六〇年交通事務(港島)法案」規定,中巴須把25%股權上市,把私人公司成為上市公司。但中巴的控股權,仍掌握在顏成坤先生及黃旺財先生兩個家族手上。

        商業社會競爭,優勝劣敗。20世紀70至80年代,本港經濟起飛,市民對巴士服務質素要求日益提高。然而,中巴故步自封,顏成坤先生堅信市民只需要廉價巴士服務,仍維持低成本營運方針,未有提升服務現代化。如此一來,不但只車輛陳舊、班次不足、員工士氣低落、服務每況愈下;甚至乎四十多年樓齡的總部大樓亦長年失修,殘舊不堪。

        1973年,香港交通諮員會曾指責中巴服務差,建議引入英國理公司合作,英方亦曾派員來港,提出購買或以換股方式持中巴30%股權,但被中巴拒絕,未能成事。不過,卻孕育財團狙擊中巴伏線。

        中巴本業服務為人詬病,但「爛船亦有三斤釘」。70年代末,香港地產起飛,地價大幅飆升,中巴手上的車廠、停車場等大批廉價土地,資產值大升,惟是股價卻長期大幅低於資產淨值。如此「一石激起千重浪」做成財團在巿場低價吸納狙擊機遇。揭竿狙擊中巴的財團,是羅鷹石先生之鷹君集團旗下的百利保。

        羅鷹石先生是潮州人,早年隨父往泰國生活,來港後經營洋雜、貸款。50年代後期,內地居民湧港,地產樓市大旺,羅先生當機立斷,轉營地產。1963年創辦鷹君,1972年上市,集資3,000萬港元。

        百利保狙擊中巴,手上有多少籌碼?如何策劃?有多少勝算?下周四再拆局。

        資深財經傳媒人

        錢樹良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