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遲暮
美人遲暮
美人遲暮

“透明化”监听时代可能会来(评论)

2013/11/06 22:22:15 網誌分類: 未分類
06 Nov
“透明化”监听时代可能会来(评论)杨子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05日   第 06 版)

对美国监听的口诛笔伐还在持续,但结果却很难预料。很多时候,讨伐之人都有一种愿景:希望自己的发声能产生作用。但是,多数情况却是事与愿违。正如你不想让阿Q摸小尼姑的头皮,阿Q却总有话说:和尚摸得,我怎摸不得?

对美国发难的人多半想让它立即改邪归正。但这种想法近乎是一种幻想。对隐秘“监听”事件的揭露,只会造成更大规模的“透明化”监听。

这让人想起美国情报机构的由来。1929年,美国国务卿亨利·斯廷森关闭了国务院的密码破译处。他轻蔑地说:“君子不读他人之信。”那时,美国还没有国家情报部门。1946年,战时的战略情报局演变为中央情报局。众所周知,美国民众对公民权利的捍卫近乎痴迷。很多人反对成立这个机构,因为它意味着对公民权利的潜在侵犯。最后,民众毕竟没有拧过政府的大腿。民众对权利的担忧不期而言中。如今,美国有16个机构对几乎所有人进行间谍活动。当然,也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

如今,“君子不读他人之信”的美德已经被弃如敝屣,更多人崇信的逻辑是:“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有本事这样做。”

法德媒体与美国媒体已经在伦理层面进行了数轮交锋,但暴露出来的信息更让人瞠目: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发言的人未必没有污点。争来争去,也只是在比较谁比谁更黑而已。

法国《世界报》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在今年初的一个月内就监听了法国6200万个“电话记录”。而法国的国外安全总局也“游走在合法性的边缘”:监控国外的法国公民以及他们的关系网。

英国女王陛下的政府通信总部也运行着“藤波拉”计划。有人调侃,因为伦敦是一个互联网流量中枢,这里肯定有着更好的监听成果。

美国国家安全局前法律事务负责人贝克总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2003年的一份报告时说:“一名意大利人或荷兰人遭受本国政府监听的可能性是一名美国人的100多倍。”

政治层面的考虑不会像媒体那样意气用事。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美国政府对所有实质性问题闭而不谈,只表示要约束安全部门的行为。他国首脑的电话不会被监听,至少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黑莓手机不会再遭恶运,联合国及其他机构也暂时“安全”。

很多分析都觉得,监听会让欧美盟友关系紧张。法新社周日援引《法兰克福汇报》的消息,声称美德之间很快将达成一项双方互不监听的协议。如果消息属实,这也意味着,默克尔所要求的解释确实是向美国施压的一步好棋。

但越来越多的声音让人感到可怕。有人说:“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如果你,我的好朋友,对我搞间谍活动,那我就对你搞间谍活动;最重要的是:别被抓住把柄。”

 

   “透明化”监听时代可能会来(评论)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11/05/content_1320152.htm

回應 (1)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