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 blog 主
KC blog 主
KC blog 主

中國歷史的九條定律(網上流傳的堅料)之 1 2 律

2013/12/30 16:09:48 網誌分類: 閱讀
30 Dec

 

中國歷史的九條定律(網上流傳的堅料)之 .........

 

杜牧說,「秦人不暇自哀 , 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後人復哀後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國歷史在變中保持不變的特點嗎?

 

這是一種規律,有人稱之為歷史定律。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馮夢龍)  


果然,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益收狗馬器物,充仞宮室。……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而諸侯叛,亡其國,自身「赴火而死」。


為什麼事態會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知道了普希金的偉大,因為我們都很喜歡他的那個《漁夫與金魚的故事》。

 

那個醜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過想要一個新木盆。第一個願望被滿足之後,第二個願望接踵而來。一個接一個,胃口越來越大。最後的結果,仍舊只有一隻舊木盆。


世人的貪慾,不都是這樣?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沒有止境的。 君王的貪慾,更為可怕,因為他擁有無限的權力,沒有人可以阻止他。


《詩》雲,「商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這裡所說的商鑑,究竟要我們鑑什麼?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雙筷子或一隻木盆。只是大壩一旦決了口,洪水便會一瀉而下。 看一看那些貪官,只要收了第一筆賄金,以後的事便不由他了。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麼薄弱。一旦坐上權力的交椅,有幾個人能拒絕這第一次?


其二,整個過程是「進行性」的。


「進行性」一詞是我從醫學書中借用來的。像癌症,就是進行性的。不斷地發展,不會中止,也不會逆轉,一直進行下去。

 

殷紂王身邊,雖有比干和萁子這樣的賢臣,卻無法勸阻他。依靠臣下的勸阻來制約至高的皇權,其有效性顯然不足。所以,事態的發展有其必然性。
其三,「其亡也忽焉」。


《左傳,荘公十一年》:「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這裡的「忽」字,意為迅速,突然。 洪水潰堤,轉瞬之間,一瀉千里。


李自成打進北京,一生事業達到巔峰。由巔峰而至於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轉瞬之間。 殷紂王之後,兩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陳勝、王莽、陳後主、隋煬帝、黃巢、朱溫、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蔣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殷紂王,這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國之君,他給後人留下了什麼? 留下了兩個字,「殷鑑」。


無法節制的權力 無限膨脹的貪慾=殷鑑不遠。

 

 黃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窯洞中向毛澤東提起「其亡也忽焉」這樣的歷史規律,因此,有人將這個定律稱為「黃炎培窯洞定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恨,臥薪嘗膽,精神非凡。但他的個人品質卻非常糟糕。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成就大業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跑。


殺文種的時候,勾踐說,「你教我滅吳七種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你那裡還有四種,把它帶到先王那裡去吧。」


有七種方法滅吳,應當很有智慧,卻遭了勾踐的毒手。


此前,范蠡曾規勸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范蠡之智,顯然高過文種,終能免於一死。 兔死狗烹這樣的事,歷史上不斷地重演。


能夠吟誦《大風歌》的漢高祖,也是小雞肚腸。依賴韓信的軍事天才,奪得天下。

 

原說是與韓信「共天下」的,後來非但不「共」,還要了韓信的命。

 

倒是張良聰明絕頂,託言辟榖,躲到深山裡去。劉邦一死,張良的辟榖秀也就謝了幕,照舊吃飯。

 

說到殺功臣,狠毒莫過於朱元璋。當年幫他打天下,戰將如林。後來朱棣南下,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將領去帶兵。幸好不是北邊的蒙古人打過來,否則朱姓的江山,傳到第二代也就敗了。

 

 趙匡胤說,「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得了天下,卻又睡不著覺,夜夜失眠,竟為何事?天下洶洶,想要南面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就是咱自家,當年「黃袍加身,」不也是個野心家?

 

如此說來,野心家就睡在我們的身邊。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覺,搞得神經衰弱,以為真是狼來了,於是起了殺心。

 

這是一種思維定勢,世人無論是誰,只要坐(搶)到這個位置上,總會不由自已這樣去想。原本搶來的東西,難保不被別個搶去。所以,歷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斷重演,是完全符合邏輯的。


文革時期,我是一個逍遙派,一個觀棋不語的看客。看來看去,看得多了,心裡就非常佩服范蠡這個人。 那些造反派,開始時受壓,可憐兮兮的。後來得勢,內部就分為許多派別,彼此爭鬥不休。 幾乎沒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壓力消除,內部立刻就分化。


人為什麼會是這樣,患難易共,富貴難同?


現在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幾個人合夥共同創業。開始的時候,兢兢業業,在艱苦環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齊心協力。一旦家大業大,有了豐厚的利潤,就會生出異心。彼此猜忌、齟齬,終至於分道揚鑣。 難道人的天性就是這樣?


後人把范蠡的這個定律表述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自古患難易共,富貴難同。」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最新回應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20/07/13

歡迎回歸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8/09/04

把你facebook的文章搬來這裏, 讓大家一同懷舊吧

2018/08/08

我暫保持觀望!

383383
383383 2018/08/07

無見咁耐,去左邊度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