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 blog 主
KC blog 主
KC blog 主

眾所周知, 終停要信唔過!學棍一名!

2014/02/11 17:44:22 網誌分類: 時事
11 Feb

 

黃麗君

最近讀到一篇有關如何解讀本港兩所大學如何分析政治領袖民望調查的文章,當中對特首和問責官員的表現評分計算方法有很有趣的分析,值得大眾分享討論,也值得大學內的民調機構嚴肅和認真的考慮。

        
文章刊於《明報》、作者陳莊勤,他就中大和港大民調如何計算特首和高官評分的方法,向兩機構查詢,結果港大沒有回覆,而中大則回覆了,評分是按評分總數總和除以給予評分市民的總數而計出平均值,於是他用了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上月公佈特首最新評分的不合格49分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的52.6合格得分作例子,去分析平均分計法出現的現象,結果是有趣的。

        
反映情況不全面

        
他就如何得出49分和52.6分作出了假設,去舉例分析為何只講平均值不能較準確反映民意,他說假設某一次民調對特首的評分為不合格的49分,在民調中有1000人回應,假設有40%的人給50分,20%的人給70分,10%的人給80分,另外有20%的人只給35分,10%的人給0分,計算下來平均分是49分,被評為不合格,但若從給分的人數分佈看,給50分或以上的人其實佔總被訪者的70%。但反過來說,假設評分是合格的52.6分,同樣有1000人評分,但有40%的人給49分,20%的人給35分,10%的人給20分,20%的人給70分,但卻有10%的人給100分,計算下來平均分是合格的52.6分,但其實給50分或以上的被訪者只有30%

        
陳莊勤說在一般人心目中,50分的合格分數有重要象徵意義,但從上述兩假設情況可見到,單一平均評分值所見,反映情況並不全面,也有誤導,作為普通市民,相信很多人信賴大學民調研究,不會深究民調結果是透過那種科學化的方法所得,大家不求甚解,對學府研究照單全收,但陳莊勤的分析給我們另一個角度去看大學民調,也帶來了值得民調機構應慎重考慮的課題,到底49分這個不合格的平均評分值反映特首支持度是低於、還是高於52.6分這個合格分數呢?

        
從陳莊勤的假設情況看得到,在一次民調中,若有一定數目的被訪者給極低分,如極端的0分,則縱使給予合格和更高分的人數超過七成,平均評分都會是不合格,不合格的分數予人感覺市民普遍不支持特首,但這並不反映事實。

        
反過來說,只要民調有部份人給予極高評分,包括極端的100分,則縱使只有三成人給予合格評分,但平均評分值也會是合格以上,即普遍市民都以特首表現還可以,由此可見只講平均分這種簡單化的分析相當誤導,不可作為反映民意的可靠分析和指標,若大學民調機構要讓市民有更全面的資料去評估特首和高官表現,除了公佈評分平均值之外,更重要的數據指標是實際評分人數的分布比例,有了這兩套數據綜合分析,大家對市民如何評估特首和高官表現才有更準確的掌握,才有更有意義的分析。

        
求真精神不可或缺

        
陳莊勤提出的情況和現象,學術機構中人不應不知,但為何直至現在他們仍然選擇只公佈評分平均值而不一併公佈評分分佈數據?是怕麻煩,怕數據太多而產生混亂?這些都不應是理由,學術機構講求真,在最高學府內的民調機構也應有求真精神,今天有人指出問題,提出建議,兩大的民調機構理應考慮,否則民調結果只會因數據片面而失去了參考的價值。

        
在陳莊勤的探究過程中,中大亞大研究所民調計劃起碼作出回應,提供了資料,但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毫無反應,如果是一時疏忽,理應補回答覆,但若是刻意不回應,又是何解?學術機構要得到市民信任和尊重,能夠顯示最基本的透明度是最低標準,若港大這也做不到的話,反映又是甚麼問題?哪種心態?

KC: 眾所周知, 終停要信唔過!學棍一名!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最新回應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20/07/13

歡迎回歸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8/09/04

把你facebook的文章搬來這裏, 讓大家一同懷舊吧

2018/08/08

我暫保持觀望!

383383
383383 2018/08/07

無見咁耐,去左邊度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