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譚紀豪
譚紀豪

量化藝術

2014/04/03 10:13:46 網誌分類: 生活
03 Apr
        最近一篇批評香港藝術節的文章,引起文化界關注。文章從藝術節公佈的一堆數字,說到藝術節的失敗。我並不完全同意作者的看法,亦無意評論他的觀點,只想談談對這些數字的感想。

        香港藝術節每年閉幕後,都會公佈節目總數、參演藝術家人數,還有入場人次和上座率等。今屆售出門票十萬八千多張,上座率百分之九十四,略遜於去年。

        這大堆數字到底有何意義呢?如果關注香港文化藝術發展,這些數據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觀眾人次和上座率肯定不能代表文藝發展的成敗。這些數字當然也不能說明節目的質素,多人看的節目不一定好,因為觀眾可能是罵着離場的。同樣道理,上座率低的節目也不一定差。

        把每年的藝術節量化,變成一張外行人也看得懂的成績單,可能是香港獨有的文化生態。香港大多數的文藝節目,都是由政府資助的,政府判斷這些撥款是否用得其所,靠的就是「客觀數據」。之前不就出現過審計處審查香港中樂團,懷疑他們自己買票充上座率的事嗎?上座率就是大考的分數,下次能拿到多少政府資助的重要指標。

        政府小心花納稅人的錢是好事,但上座率如此關鍵,藝團的節目只能盡量保守以保票房,於是香港觀眾也就鮮有機會看到冷門但水平高的節目了。

        這是我們想要的藝術發展麼?這是未來的西九嗎? davetam13@hotmail.com

        譚紀豪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