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俄」非我族類

2014/06/12 11:18:17 網誌分類: 經濟
12 Jun
        今年諾曼第登陸戰七十周年紀念,是美英法德與俄羅斯元首自烏克蘭分裂之後首度碰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又坐到一起,牽動新仇舊怨,氣氛緊張。

        俄羅斯位屬歐洲,同樣是耶教文明,但從來都不屬於「西方」。因為歐洲本身劃分為三大語系文化區:英國、德國和北歐,屬於「條頓語系」;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屬於「拉丁語系」;波蘭、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俄羅斯等,屬於「斯拉夫語系」。

        位於地中海之濱的希臘,是歐洲民主與哲學的搖籃,兩千年來,春風雨渡,雖然有教廷專權長達千年的中世紀黑暗統治,但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意大利的文意賦新、狄德羅與盧梭的人權意識的萌芽,還有牛頓和達爾文的科學思想,五百年來,歐洲文明從黑暗中走出來的一場異變,不是發生在「條頓語系區」就是在「拉丁語系區」,地處歐洲東部至烏拉爾山的斯拉夫語系地區,不但沒有為歐洲的巨變提供過甚麼靈感,而且是被動而保守的一方。俄羅斯一直希望加入西方,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令蘇共奪國,從此錯失機會。

        西方之中,以英國對俄國的態度,二百年來充滿曖昧。英國與俄國地緣相隔最遠,沙皇與英國皇室是血緣上的遠親,但英國人從來沒有把俄國當做過朋友,列寧的十月革命,英國人更視之為法國大革命的延續和變奏。對於法國大革命,英國朝野無不深惡痛絕,生怕革命的病毒蔓延過海,連自己的皇室也在暴力革命之中沒頂。

        自從馬克思流亡英國,預告工業革命後,壟斷生產工具和利益的資本主義英國勢將成為第一個共產主義革命成功的理想國,英國人對俄國的疑忌較對法國為甚,直到十月革命成功,蘇聯建立,英國人反蘇的姿態更為堅決,但不久之後,英國國內的工會運動又催生了工黨,英國人對俄國人的戒心更盛。

        六十年代是蘇聯對歐洲的影響空前的時代,英國工黨首相格斯蓋爾早年雖已成為社會主義者,但當政後對於社會福利主義政策有所調整,也不贊同過度的工業國有化和單方面解除核武。格斯蓋爾在一九六三年突然死亡,當時流傳為蘇聯暗殺,同時扶助親蘇的威爾遜接任首相之職。威爾遜當過英蘇貿易委員會主席,曾經在莫斯科居住,美國對威爾遜從不信任,據說美國最後找到了威爾遜與蘇聯「來往過密」的一些證據,把威爾遜逼下台。

        英美與俄國之間的嫌隙,有歷史的前怨,也有冷戰時代的後仇,關鍵是英美在骨子裏從來都把俄國人排除在「西方文明」之外,像亨廷頓之論,此一衝突豈有化解之日?

        陶傑

        
■在紀念諾曼第登陸戰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德烏與俄國元首碰頭。p/  美聯社
■在紀念諾曼第登陸戰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德烏與俄國元首碰頭。

  美聯社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