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意結

2014/06/05 10:44:45 網誌分類: 經濟
05 Jun
        奧巴馬到訪波蘭,呼籲歐洲與美國團結,宣佈成立十億美元的「歐洲安全基金」,以緩和東歐各國在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吞併後的憂慮。

        美俄相爭,歐洲倒向誰,大國外交,以利益為基礎,然而外交行為往往由歷史的情意結隱然主導。

        普京曾經講過「俄國是歐洲的天然盟友」,如果歐俄本為文化同體,又豈有「盟友」與否之論?普京的潛台詞是:「英美不把我們俄國人當自己人,不足為奇,但你們歐洲為甚麼也視我們如陌路呢?」印證了俄羅斯一股歷史的焦慮。

        一九九一年,蘇聯和東歐垮台,戈爾巴喬夫成為西方傳媒的英雄,然後蘇共企圖發生復辟政變,戈爾巴喬夫囚於黑海別墅,葉利欽站在國會門前的坦克車上的英姿,更是情傾歐美,但一個走向自由、民主、自由市場經濟的新俄羅斯,符合歐洲和英美的一切變天的條件。歐美卻從來沒有真正幫助過俄國。普京今日對西方翻臉,正是歐美十多年來對俄羅斯外交政策深層心理的歧視迫出來的結果。堆上笑臉示好的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敬酒不吃,歷史選中了強硬的普京給西方奉上一杯苦辣的罰酒。

        為甚麼?從理性利益計算,西方是那麼愚蠢而失算。只有從心裏的情緒剖析,或可了解其中迷思。

        雖然去過俄國的中國人,都會為聖彼得堡華麗的歐洲古典建築讚歎不已,認為聖彼得堡的建築文化,比起倫敦和巴黎更為豐偉。但這只是十八世紀俄國女皇凱瑟琳一世從法國學來的硬件——俄國崇慕法國宮廷,從路易十四那裏學來了一套貴族禮儀,法國十八世紀的宮廷藝術也為俄國師法。

        諷刺的是,法國的人權啟蒙先師伏爾泰和狄德羅,在路易十五的王權專制時代,其實也沒有享受多大的出版和表達自由。崇法的凱瑟琳女皇,聽到狄德羅在法國遭受打壓的消息,還熱情地邀請他流亡來聖彼得堡,接受她的庇護和禮待,正如二百年前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對哥倫布的欣賞。狄德羅果然出走法國,經荷蘭和德國,來到俄羅斯,在凱瑟琳的皇宮裏住了五個月,在宮廷教授哲學和數學。然而俄羅斯宮廷的保守派大臣不滿神權受到挑戰,把狄德羅逼走了。俄羅斯錯過了機會,沒有加入歐洲民主人權誕生的潮流,凱瑟琳從法國學來的是路易十四的宮廷建築、服裝和貴族的儀表談吐,俄國沒有補上狄德羅等人為歐洲引發的民主政治變革這一課,與歷史的機遇,失諸交臂,形成了今天普京的失落和寂寥。

        但自伊拉克戰爭,普京看出了歐洲對美國的離心,對歐洲動以心戰,成功引致烏克蘭分裂。美國、歐洲、俄羅斯,是一場大規模的三國演義,國際外交,所謂「地緣政治」之說,其實是人文水土的情意結,重新拉攏歐洲,只要美國人明白此一情意結,反過來離間俄國與歐洲,又有何難?

        陶傑

        
■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波蘭。p/  路透社
■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波蘭。

  路透社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