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樹良
錢樹良
錢樹良

英之傑褪色利豐乘虛而入

2014/10/16 08:42:13 網誌分類: 經濟
16 Oct
        話說英之傑受老大帝國式微影響,業務日走下坡,柯大衛爵士臨危受命,整頓集團業務。此公制定發展策略,擴大中國、中南美業務,以專業銷售及專業服務為核心業務,主打以現代銷售手法攻佔傳統貿易、零售市場,標榜技術轉移及知識傳授;與此同時,把原有之保險、海運、港灣服務拓展至綜合運輸服務及諮詢服務。

        英之傑採購惹人垂涎

        為配合集團策略改革,1987年,重組香港地區業務結構成立「英之傑太平洋有限公司」,作為集團在香港地區總部及控股公司,主管香港、中國、台灣、澳門、菲律賓、越南、老撾及柬埔寨等地區業務,並出售一些虧損及利潤低的公司(包括天祥百貨),把資源集中在汽車經銷、市場拓展、商業服務三大主項。

        英之傑太平洋旗下商業機構,包括保險、採購、檢驗、航運等業務。其中「英之傑採購」便為利豐併購英之傑的突破口。

        英之傑採購於1970年成立,總部設在香港,主打商品採購出口,包括玩具、電子產品、紡織品及成衣。英之傑在1976年分拆天祥洋行後,把天祥洋行之香港、日本業務併入英之傑採購。90年代初,「英之傑採購」如日中天,全球17個國家或地區合共設有20個採購辦事處員工逾千。名列本港採購出口貿易公司之首,居利豐、太古之上。有云「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惹來財團對英之傑採購之垂涎,演變成狙擊英之傑集團風雲。

        利豐自強財務基礎勁

        且說利豐於1992年重新上市後,制定一個三年計劃,其中一項決定,要在三年之內取代英之傑採購,登上本港出口貿易首席。為此,馮國經、國綸昆仲積極拓展世界各地採購網絡,加強國際競爭優勢,先後在耶加達、新山、斯里蘭卡、馬尼拉、河內、深圳、湛江、長沙、廣州、汕頭及青島等地開設辦事處,加上原先之台北、新加坡、首爾、曼谷、上海等地之辦事處,在遠東地區建成一個完整的採購網絡,聲勢浩大。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豐馮氏家族第三代努力耕耘,取得成績,為狙擊併購英之傑打下財務基礎。一份來自新鴻基研究的報告顯示,1991至1994年間,利豐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30%;利潤率達到3.5%,較之同業之標準高出2%至3%。其於1994年度之營業額達61.25億元,除稅後溢利有5.53億元。

        現在,再看看英之傑採購的情況:同年度之營業額為51.2億元,稅後溢利4000萬元。利豐未完成第一個三年計劃已超越英之傑採購,無怪乎馮國綸在1994年度業績報告中,自豪地說:「至1994年,本集團創辦88年,成為香港及亞太區聲譽卓越,首屈一指的出口貿易公司。」

        為拓出口業鎖定獵物

        利豐雖然如斯意氣風發,但要坐穩江山仍有隱患。其軟肋在於出口業務不平衡,出口貿易佔集團營業總額99%,集團92%溢利來自出口貿易。集團之出口貿易極依賴美國市場,佔出口營業額84%;然而,「六四事件」後,中美關係轉差,美國經濟亦出現不景氣,保護主義抬頭,不但針對中國,也波及其他地區的輸美產品,導致利豐的出口貿易受到打擊。

        利豐審時度勢,必須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不能把整個集團的業務綁在一條草上,必須收購其他分司,第一個獵物鎖定為多年來的競爭對手英之傑採購。此一狙擊併購能否順利完成?精采過程,下周四再拆局。

        資深財經傳媒人

        錢樹良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