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版圖

2014/10/16 08:43:35 網誌分類: 經濟
16 Oct
        倫敦唐人街的中餐館有後繼無人之憂,一再遭到邊境管理局的搜察突襲是其一,餐館老闆的下一代大多不願意繼承父業,這些老闆還認為,請白種人做中菜很奇怪。白種人做中菜為甚麼永遠是少數,反過來卻不成問題?

        在文化版圖裏,短兵相接的第一站是飲食文化。英國人遲至十六世紀末才開始吃薯仔,因為伊利沙伯一世女皇陛下,有幾個航海探險的蠻將,遠征拉丁美洲,從印第安人那裏,把馬鈴薯的種籽帶回英國。馬鈴薯在英格蘭和愛爾蘭普遍種植,為英國日後全球擴張,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糧草之倉。

        可惜好景不常,二百年後愛爾蘭發生著名的馬鈴薯大饑荒(PotatoFamine),香港的命運也受二百年前這場災難影響。因為末代港督彭定康的先祖就是愛爾蘭人,為了逃避薯仔饑荒移民英國。沒有二百年前這場災難,香港也沒有民主。人類的命運互動起來,令人覺得奇妙。

        至於中國,三千年來都是稻米和麵粉的戰爭。長江以南吃米,廣東的嶺南和潮汕,江南一帶的蘇杭都是文人薈萃的地區。但中國北方的人吃饅頭包子,秦始皇統一六國,就是吃麵粉的北方人征服了吃稻米的南方人,包括強大一時的齊國和楚國。中國歷史三千年,基本上小麥麵粉征服了稻米,某一意義上,是粗貨驅逐細貨,算不算劣幣驅逐良幣,則見仁見智。

        今天,日本的壽司刺身,與咖喱香料為主的泰國印度菜一起,成為西方中產階級的飲食時尚,將中國菜邊緣化,因為中國菜無論是稻米還是麵粉,都卡路里過盛,而且偏重禽肉,更受西方左派知識份子排斥。

        至於法國菜更是高貴生活永恒的圖騰。今天法國美食獨領風騷,得力於法國大革命。法國革命清洗皇室,連國王也上了斷頭台,為貴族服務的大廚流落民間,把宮廷美食也一併解放。法國革命雖然死人無數,付出鮮血代價,卻是一場真正的大解放。十九世紀,法國美食在巴黎成形,美芝蓮食譜成為權威,法國人講究吃,經歷二百年演進,成為民俗血液裏的DNA。

        美國的漢堡包純粹是卡路里的補充和累積,卻因為食品工業的透明化和效率,擊倒了歐洲和亞洲。中國菜為甚麼無法成為跨國企業,不是沒有,北美洲有一家號稱中菜連鎖店的熊貓餐廳,揚州炒飯、豉椒牛河都改變了味道,迎合美國人的味覺,絕非真正的中國菜。二十一世紀,中國聲稱崛起,不必放導彈和衞星,低頭看看在地球上重組飲食的版圖吧。

        陶傑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