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來

2015/06/18 08:42:24 網誌分類: 經濟
18 Jun
        「贏在起跑線」,成為中港兩地父母共同信奉的新宗教,認為小孩要及早「催谷」,從幼稚園開始,就把小孩送到一片競爭叢林當中,爭先恐後。

        德國教育文化正好相反:德國幼稚園沒有分級,憲法禁止過早開發小孩的智力,小孩唯一要做的事是玩耍,這樣可以保存大腦的想像空間,而想像力就是教育的目標之一。

        德國小孩沒有「贏在起跑線」之激烈競爭,但德國只有八千萬人口,經濟實力排全球第四,半數諾貝爾獎得主出自德國。當中港小孩在起跑線上奮進,學鋼琴、跳芭蕾、讀外語,德國小孩只知道趴在地上玩泥沙,但德國小孩長大,又輸了沒有呢?

        德國人的這套教育思想,與中國的道家有近似之處。道家的老莊認為「大道」比人為更為高明。讓小孩發揮潛能,不可以靠「催谷」,德國人放手不管,讓小孩享受童年,也等於將每一個孩童的資質,交給無形的「大道」去塑造。

        道家推崇「大智若愚」、「大器晚成」,最佳例子是晚清的曾國藩(見圖)。梁啟超評論曾國藩「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曾國藩天資愚鈍,父親只是一個塾師,資質也很差,年近五十才中秀才,但他依然教兒子,不要走捷徑,做事一心一意,不讀完眼前的書,不可以翻下一本新書。

        晚清其他名臣聞人,都比曾國藩聰明:李鴻章二十四歲中進士、左宗棠十五歲中舉人、梁啟超更是眾所周知的神童、張之洞獲欽點探花、翁同龢是狀元,但曾國藩考了九次才考上秀才。

        曾國藩小時候讀書笨,當官之後也一樣,他帶兵打仗,號稱「結硬寨、打呆仗」,採取不進攻戰術,只命軍隊挖壕築牆,建營紮寨,嚴守不動,左宗棠嘲笑他「於兵機每苦鈍滯」,所辦的湘軍,專揀敦實純樸的人,「將領之浮滑者,一遇危險之際,其神情之飛動,足以搖惑軍心;其言語之圓滑,足以淆亂是非。」結果卻是這一套笨法,把太平軍一一困死。

        因為笨,反而沒有破綻,這是一種很道家的智慧。曾國藩平生尚「拙」,他相信「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曾國藩的這套笨法,正好避免了中國式思維的弱點,因為中國文化一種跳躍式的思維,崇尚直覺和經驗,輕視分析和邏輯,曾國藩正好相反,他的「笨」,其實就是「誠」,厚積薄發,雖然開頭比人家慢,但到後來,這一套功力,就像《射鵰英雄傳》裏的郭靖,因為穩健、踏實,最終會超越所有人。

        曾國藩小時候輸在起跑線上,但後來成就卓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功業圓滿,實現儒家「內聖外王」之理想人格,為中國兩千年歷史中僅有。贏在起跑線,不錯,可以跑贏一段路,但人生很漫長,在起跑線上輸了,也不代表後來會失敗,中國文化也比西方至少早熟一千年,但贏在起跑線的優勢,經不起時間推敲。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