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人才

2015/06/25 08:41:39 網誌分類: 經濟
25 Jun
        今年七月,中國又有七百五十萬大學生畢業,創歷史新高。今天的中國大學生畢業前夕,學校套餐贈送,除了就業講座,還有創業講座,似乎就業不成,可以創業彌補。

        去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率最高是護理學,薪水最高是電腦軟件,法學失業率最高,醫學內科學生畢業薪水最低。創業能不能代替就業,成為大學生「投入市場」的另一種選擇?答案很明顯,創業不可能適合大多數人,即使中國政府給予優厚環境,但創業家的精神,也不是大學可以教出來的。

        中國大學生是否具備創業的質素?這要問中國的大學教育目標是甚麼。

        中國辦大學歷史短淺,最早是清末的京師大學堂,還是戊戌維新的產物,主張學習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科技,中國的大學課堂,從第一步開始,走的就是物質的專業培訓之格。

        但大學是甚麼呢?英國思想家羅素這樣定性:大學不是年輕人的職業培訓所,大學更不止是知識薈萃之地,為甚麼要唸大學?為了培訓理性的獨立思考,唸大學的目標是培養智慧。

        但中國家長送兒女讀大學,首要不是學智慧,一紙文憑是最終目標,大學文憑保障的是高工資的職業,讓孩子從農村湧到城市,從城市湧到北京和上海,從京滬而進一步「哈魯」——哈佛和耶魯。當代中國人大學教育觀,在結構上,不脫古代中舉考狀元,自下而上的鄉試、省試、殿試,鯉躍龍門三級跳;在主題上,也不離讀書而做官,海歸則CEO的功利主義二元論。大學教育的宗旨,本來是從獨立思考中培養智慧的人格,但中國社會的冷酷現實,令大學不得不「職業化」,大學生為求「對口」專業而讀書,反過來要求他們創業,令人有點啼笑皆非。

        回顧百年,中國並沒有一套長期穩定的大學教育,京師大學堂開辦不久,六君子浴血,晚清覆亡。北洋時代,中國積弱,北京大學反而因為蔡元培科學與民主的啟蒙,形成了與國際短暫接軌的大學黃金世代。外國傳教士紛紛來華辦學,北有燕京,南有復旦,還有輔仁、同濟、交通,傳教士開辦的大學,不但為民國亂世提供了在戰火中建設的中堅力量,還為一九四九年之後的新中國,留下了薪火殘存的知識份子,但後來發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農兵白卷英雄」的異變,大學教育橫遭斬斷,元氣大傷。

        中國的大學,固然二十年來在「量」的方面出現了重大的飛躍,但許多都是「軍事大學」、「工業大學」、「商貿財經大學」,還是側重功利和實用主義,這一點,其實與香港的大學教育一樣。香港當初由殖民地英國政府開辦香港大學,只為培養技術官僚,全無為香港人教化「獨立思考」的「智慧」義務。中國大學生就業難,創業更難,香港的年輕人也無一絲創新空間,百多年來,中國式的大學教育,到底是想培養怎樣的人,想要建造一個怎樣的社會?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