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曹Sir的二三事

2016/02/26 08:42:09 網誌分類: 經濟
26 Feb
        《信報》名筆曹仁超周日過世,享年六十八歲。回想兩個月前,還與《信報》一班舊同事,跟曹Sir吃了一頓飯,雖然當時他的病情已相當反覆,但他當日仍談笑風生,講起當年《信報》舊事,仍然娓娓道來。

        認識曹Sir是在二十八年前,當時我是初出茅廬的記者,而曹Sir就是《信報》的名筆,每日操刀寫巨型專欄《投資者日記》,深受讀者歡迎。有一次我這個小薯仔忍不住問這個老細︰「曹Sir,你每日咁樣寫一、二千字,真係唔係咁容易啊!」他聞言後哈哈大笑︰「細佬!你見到我寫的東西,只是我真實寫的一半也不夠,仲有另外一個投資版面,當中好多篇文章都係我寫㗎!」

        我聽完就面色發白,心諗做報紙高層認真不容易,每天寫幾千字,篇篇文章都有個人獨特觀點,心諗若然學到曹Sir一半,行走江湖,當可無憂。之後自己寫作,都是朝住曹Sir方向努力,學不到他這樣有料,都希望先學做一枝健筆。他教曉我第一樣東西是勤力。

        我當時細心觀察曹Sir的文章,發現他公開用自己名義寫的《投資者日記》,不單止賣自己的分析,有很多「堅料」。私底下跟他談起,他說分析人人有,個個覺得自己文章好,但堅料就不是人人有。他到處找人收風,聽聽各方猛人講內幕消息,例如講銀行業績,就搵一個銀行家問,聽聽第一身講經營面對的問題,有這些內線人士的獨特觀察,專欄才可以做得日日新鮮,所以到處收風亦係曹Sir的特色。

        例如當年政府決定清拆九龍城寨,曹Sir事先收到風,但無放在新聞,將這個咁勁爆的消息寫入他的《投資者日記》專欄中,成為一時佳話,亦令人不得不追讀他的專欄。他教曉我第二樣東西是寫文要有堅料。

        另外佢亦寫很多不開名的專欄,很多是公司財務的分析。他談起上世紀七十年代時資訊不發達,公司年報也不是人人拿到,他知道中環有個地方,儲存各家公司的年報,所以他一有空就上去睇,更帶同紙筆上去把重點抄錄,用現今的語言,他就是睇公司的基本因素,從數據中找到其他人睇唔到的內容,紮實的基本功,亦吸引愛好分析公司基本因素的讀者。他教曉我第三樣東西是分析不止講觀點,還要有數據支持。

        到今天公司的財務報表已十分公開,到聯交所的「披露易」網站就可以睇到,可惜好多讀者買股票,仍然對公司的業績報告完全不理,唔好講詳細睇年報啦。所以曹Sir當時的文章,已經是相當前衞。

        曹Sir早已成為名作家,但完全沒有架子,為人大度,不拘小節,可能由於他這種性格,有時又好容易將小節遺忘。他每次和我食飯都會講起一件舊事,就是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的時候,當時公司無派人去北京採訪,我堅持要北上採訪,還在老闆娘房門口貼紙抗議。

        這件事大體上的梗概都是對,當時我這個年輕記者,覺得這樣重大的事件,報館應該派人上去採訪,而對老闆話「北京咁大你一個記者去做得乜嘢採訪」這樣的解釋,亦都不太接受。年少氣盛,就在公司的會議上公然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不過,講到去老闆娘房門口貼紙抗議,這件事就並無發生,但曹Sir不知為何將其混為一談,就在這個重要的細節上記錯了,令我變成一個公司內部的激烈的抗議者。曹Sir年紀大了,有一些歷史細節記不清,絕不影響他的「財經名筆」的形象。

        無論如何,曹Sir的一枝健筆,標誌着信報的光輝歲月。成功須苦幹,做任何事要做出一個特色出來,跑贏同業,獨佔鰲頭,既要有好精心的設計,亦都要有超凡的努力與執行力,好像曹Sir這種每日寫幾千字的筆力,我就到今天都未學得到啦。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