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傳媒不報 自殺即減

2016/03/11 08:42:18 網誌分類: 經濟
11 Mar
        近日學生自殺的事件大增,涉及不少中文大學學生,中大校長沈祖堯亦要馬上應變,研究有何方法可以減少大學生自殺。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那一陣子有自殺新聞,接着就會愈來愈多,好像一個浪潮來襲,過後又會平靜下來。二○一○年,手機大廠富士康接連爆出員工自殺事件,一下子愈爆愈多,好像停不了那樣。老闆郭台銘都大感震驚,緊急應變。

        事過境遷之後,一個自殺未遂的年輕富士康女工個案,被發掘出來。這個年輕人剛到富士康打工不久,尚未習慣離家打工的生活,工作滿一個月之後,她工作所在的甲廠房告訴她,不知何故她的人事檔案在乙廠,所以甲廠不能出糧給她,要她去乙廠,但她去到乙廠後,當地主管又告訴她,其實她應該在甲廠出糧,叫她回去。

        她萬分沮喪,身上不夠錢坐車回去,之後徒步走了兩個小時,走着走着,想起當時很多富士康員工自殺的新聞,回到廠房住處後一時想不開,就從高處跳下,結果她雖然跌不死,卻弄斷了雙腳,下半身癱瘓,後來感到十分後悔,完全不知道為何當時會這樣衝動,當然發工資那件小事,本來就可以解決,也不需要用自殺來控訴。大家都想像不到,就因為這麼簡單的原因,就因為自殺新聞的渲染,一個年輕人會如此衝動,馬上輕生。

        外國的研究發現,青少年自殺的成因非常複雜,但其中一種原因是傳媒的渲染,引起模仿效應,有學者評估了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九年期間美國的一萬二千五百八十五宗自殺個案,研究在這段期間合共三十八次自殺新聞發佈後,對青少年有沒有影響,結果顯示每次自殺新聞報道之後的七日內,青少年自殺個案平均增加二點九一宗,自殺數字遠高於平常的發生率。(Philips&Carstensen,1986)

        還有更誇張的例子,在九十年代,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兩份最暢銷的小報,大量報道當時開始流行的地鐵自殺事件。兩報爭相報道,報道愈多,自殺事件愈多,最後在群眾壓力下,兩份報紙完全停止刊登地鐵自殺新聞,隨後半年內的自殺個案,就由之前半年的十九宗,大幅減少至三宗。(Etzersdorfer&Sonneck,1998)

        研究結果顯示,自殺新聞會令青少年自殺加劇,特別是過份簡化的報道及誇張的標題,如《豆芽三角戀東堤小築了斷》、《7歲學生默書不合格跳樓》這種標題,失戀的青年男女、默書不合格的小學生,看見這些報道,就會對號入座,代入新聞的角色,選擇跳樓輕生。港大教授葉兆輝一直有研究自殺問題,他經常有游說媒體,用較平實低調的方式,報道自殺新聞。在他的努力游說下,本地傳媒過去幾年對自殺新聞的報道,亦略有克制。

        我自己是傳媒的一員,明白傳媒覺得報道自殺新聞和公眾知情權有關,但亦明白要制止自殺的最簡單方法,不是向政府或學校施壓,反而應向傳媒入手,呼籲大家用最克制的方式報道。傳媒報得愈少愈細,自殺的數字就會馬上下降。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