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還是讀政治?

2016/10/27 08:41:56 網誌分類: 經濟
27 Oct
        教育局要恢復初中歷史課程,課程需要修訂,據說有意加重文化,削減政治,強調所謂的「治世」。

        以文化史為主而削減政治史,有點可笑:中國歷史最主要的線索就是政治,而中國文化一直是政治主導下的產物:甚麼三綱五常、忠孝節義,都是為政治服務,人格典範如關羽、岳飛、文天祥等,也都出自中國特有的政治傳統。

        但精簡治亂興衰是好事,因為中國的治亂興衰,內容略嫌重複,開國英雄起於草莽,亡國之君又葬於民變,歷朝歷代幾乎有一個方程式,加上中國歷史上,暴君昏君遠遠多過明君,戰爭離亂也遠超太平治世。

        問題是中國歷史的「治世」,敘述角度一向以王朝的征戰和版圖為主,俗謂的「雄漢盛唐」其實多誇大成份。漢朝雖然前後接近四百年,但是真正實力強勁的只有西漢的一段時期,但是所謂的強盛,又因為漢武帝連年打仗,國庫空虛,幾乎敗光家底,這筆債需要後來兩個繼任的皇帝來償還,漢朝歷史上的叛變、饑荒、老百姓造反,非常頻密,但是因為擴張了疆域,中國歷史就這樣渾水摸魚,不惜對漢武帝一再過譽,導致中國電視劇至今還喜歡吹捧的甚麼「漢武大帝」。

        唐朝安史之亂之後,也至少一百多年疲弱不堪,搖搖欲墜。唐朝與漢朝的所謂「盛世」,其實時間並不長。相反,所謂的「亂世」也未必衰敗,譬如三國。三國時代俗稱群雄並起,英豪輩出,三國鼎力的局面,維持一個相對均衡的局面,其實也「治」得不錯。

        晚清七十年又算不算亂世?看似「列強入侵」,強行用槍炮打開中國國門,但是如果不打開,中國又會好到哪裏去?從中國接觸現代文明的角度來看,晚清所謂的亂,比起康雍乾的「盛世」,要好得多,由於皇權的削弱,才有洋務運動和同光中興,曾國藩李鴻章之層次的士大夫才能冒起,才有機會治國,否則只能是匍匐在皇帝腳下的奴才。晚清歷史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環節,否則就沒有今天的中國,恢復中國歷史課程,應該以晚清歷史為最重,讀少一點古代史,不會有甚麼損失,但是讀不通晚清史,甚至故意遮掩史實,已經造成了中國好幾代人觀念的扭曲。

        中學生讀歷史,其實不需要,也沒必要培養歷史觀,像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因為歷史是一門需要深度思考的學問,中學生最需要的,是必須知道史實,了解事情的因果邏輯關係,才能建立基本的歷史觀。

        至於要在中三加入香港史,以「通過對香港重要史實的認識,了解香港和國家的關係,加強對國家的歸屬感」——說到底,教歷史的目的還是為政治服務?香港史其實無處不政治:香港為甚麼被割讓,為甚麼會有第二次鴉片戰爭?香港與中國關係最密切聯繫的幾件大事,譬如一九六七年,到底是互動還是暴動?新課本會怎樣寫,倒也令人期待。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