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博文
龐博文
龐博文

數據毒物學(二):天演,自然的選擇(上)

2020/04/02 04:13:07 網誌分類: 經濟
02 Apr
          認識了不同種類的「數據毒物」,應會明白電腦世界有大量惡意程式及病毒,會攻擊你的電腦、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甚至連工商業系統也成為目標,包括供水系統、核電廠發電系統及近幾年見到的莫斯科纜車系統、智能汽車甚至智能家具等等,都是被攻擊和感染的可能範圍。

          事實上,美國和日本早在兩年前已有智能電視被勒索軟件感染,弄得執法機關與廠商不知所措。

          雖然數據毒物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大部份人都曾經接觸過,但它們的起源卻眾說紛紜。在信息安全學中,我們會追尋歷史,尋找數據毒物,尤其是電腦病毒的誕生及發展過程,從而窺探「黑客造物」的奇妙。

          發掘歷史之前,我們要定義何謂「電腦病毒」?在信息安全學當中,其解釋是「電腦病毒是一種程序,能夠通過修改其他程序,以使其自身包含可能演變的副本,來感染其他程序。」與生物學上對「生物」的定義相比,電腦病毒已經符合兩個最主要的特性:分別是「它必須能夠執行自己」及「它必須能夠自我複製」,那就是為甚麼我們會稱呼擁有這種特性的程序為「病毒」的原因。

          電腦病毒的起源,其實也是在挑戰世上其中一條經典命題:「生命能夠從零開始被創造嗎?」 亦即是現代我們所說的「理論生物學」課題。

          我們這些研究電腦病毒的人常常笑說,如果有人敢膽把電腦病毒加入人工智能,令其能夠通過「圖靈測試」,即有能力與人類溝通而不能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就等於賦予其在生物學第三個特性:「它必須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存在」。或許他能創造出一種程序挑戰「生命」的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人要不是活得不耐煩,就是一個企圖消滅全人類的野心家,瘋到極點。

          要設計電腦病毒,首先要有適合的生存環境。這一切由上世紀50年代約翰·馮·諾伊曼和艾倫·麥席森·圖靈開始。前者奠定現代計算機基礎,提出「細胞自動機」概念,認為只要擁有控制元件、邏輯元件及記憶體,就成為一部「自我複製機械」,能夠自行無限量複製信息。

          艾倫·圖靈則基於馮·諾伊曼的概念,進一步完整了「自我複製機械」,並成功製造人類史上第一台可編程計算機(圖靈機),同時,電腦病毒的生存環境也同時構成了。

        TOZ聯合創辦人

        龐博文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