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雲
陳仲雲
陳仲雲

1478) 馬灣 (旅遊)

2015/11/01 15:13:24 網誌分類: 旅遊
01 Nov

 

 

                 1478)    馬灣   (旅遊)

                (相片十四張)   01.10.2015

 

  (星期六下午,跟隨行山團,到馬灣遊玩.)

  1031(星期六)活動

馬灣青馬大橋環島美景遊

活動景點:
漫遊優美寧靜馬灣島,近距離觀賞宏偉青馬大橋和無敵海景!漫步美麗浪漫沙灘!細賞西面汲水門日落美景!令人心曠神怡!享受大自然無比樂趣!吸一口新鮮空氣!人生一樂也!訪馬灣舊魚村,了解當地魚民生活!馬灣巴士站開心地散隊!祝大家身體健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講起馬灣,很多人都會覺得是有錢人的地區。當然,柏麗灣坐擁青馬大橋景色。樓價之高,實非常人可買。不過,我們只是看到繁華的一部份,不少人到「挪亞方舟」或馬灣公園後就調頭離開,殊不知馬灣公園的後面,其實別有洞天,有大家想不到歷史文化及鄉村景色。

馬灣的最大的歷史,就是留下「九龍關」的石碑。「九龍關」的故事,確實是中國近代史的一件大事。在1875年,清朝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煙台條 約》,提到清廷增加通商口岸,訂立通商章程及鴉片稅務。結果在1885年,由曾國藩之子曾紀澤與英人簽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確定每箱鴉片劃一徵收 110兩左右,此後毋須繳交其他稅項。翌年,中英又簽訂《管理香港洋藥事宜章程》,規定英國人可以在九龍設置海關,叫「九龍關」,負責收稅、邊境巡邏及防 止鴉片走私等事宜,每個月稅務司都會將所得的錢親自交給兩廣總督。「九龍關」轄下有幾個稅廠,負責地區收稅,其中一個就是「汲水門稅廠」。

汲水門稅廠,就是今日馬灣鄉事委員會會址。而在鄉事委員會附近有兩塊碑石,一塊寫着「九龍關」,一塊寫着「九龍關借地七英尺」。「九龍關」石碑刻有 「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吉日」,說明此碑是記念1897年汲水門稅廠落成。據說,「九龍關」碑石有四塊,放在汲水門稅廠的四角,標誌稅廠所在。不過,另外三塊 石碑已散佚,下落不明。

至於「九龍關借地七英尺」,同樣刻有「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吉日」。據說當時稅廠建立之初,希望建築一條小路,通往北灣(即是馬灣碼頭附近),以聯繫青 衣及青龍頭一帶,方便共同緝私。不過,當這條路建至田寮村時,必須佔用民地,以致鄉民齊聲反對。後來經過調解,鄉民願意借地開路,但路寬只限於七英尺,更 不可過於迂迴彎曲,因此立碑為據。特別的是,碑上用的是英尺,並非華尺。原來九龍關總稅務司一直都並非華人,而是英國人,緝私人員皆是英國兵,所以借地時 用英尺計算,不用華尺。可見,清朝在1898年租借新界之前,已在九龍喪失部份統治權。

如果行到馬灣的馬角嘴,你會發現有刻有「南無阿彌陀佛」石碑,叫「鎮流碑」。相傳馬灣有三塊「鎮流碑」,不過阿群無去找過,不得而知。「鎮流碑」的 價值,在於證明馬灣的古稱。馬灣在清代叫「汲水門」,更遠古的名字叫「急水門」,以水流急湍而得名。因河水湍急,相傳船隻在馬灣一帶經常發生意外,當地人 於是請了高僧作法,寫了三塊「鎮流碑」,祁求海上平安。

上面三塊石碑都比較易找,但有一塊石碑快被樹木蠶食,遊人容易忽略。這塊碑叫「梅蔚」。「梅蔚」碑較為神秘,學者們眾說紛紜。據《新安縣志》記載: 「官富山在新安急水門東,佛堂門西,宋景炎中,御舟駐其下,建有行宮。其前為大奚山,林木蔽天,人跡罕至,多宋忠臣義士所葬。又其前有山曰梅蔚,亦有行 宮。」官富山即今日城寨附近,宋朝的大奚山「有三十六嶼」,不只是大嶼山,還包括港島及一眾小島,相信梅蔚可能就是指馬灣。那麼這座「梅蔚」石碑會否就是 當日的行宮遺址呢?宋帝昺有否來到馬灣呢?當時大奚山正是李昴英的封地,相信馬灣都在其中,那李昴英的兒子有否接待宋帝昺呢?或許要等待學者解釋。

不少人說,晚上到馬灣最好,因為青馬大橋亮燈,夜景動人。下次可以試試下午到馬灣,逛一逛馬灣大街,感受昔日風情,晚上才到沙灘看青馬大橋,豈非更佳?

鄉事委員會正是「汲水門稅廠」的遺址,左邊的小牌就是寫有「九龍關」石碑。

 

14)

 

)

(網絡轉載)

馬灣(英語:Ma Wan)是香港新界的一個島嶼,位於大嶼山及青衣之間。行政上屬於荃灣區。馬灣面積為0.96平方公里。

 

馬灣的東西兩面分別由兩道海峽隔開。東為馬灣海峽,西為汲水門。馬灣的北面的對岸為新界的深井。

 

馬灣原名媽灣,得名於媽祖,即天后娘娘。海灘北面有一所兩進式設計的天后古廟,相傳由海盜張保仔所建的,用作庇佑當地人。

 

馬灣原本為一個漁村,馬灣舊村有超過200年歷史,最繁盛的時期為1960年代及1970年代,當時島上居民主要以耕作、捕魚和曬蝦膏維生。隨着1997年青馬大橋落成,該處被大興土木。2002年,位於東灣附近的私人住宅區珀麗灣入伙。200771日,馬灣公園第一期正式開幕。

 

灣原是在一座位處大嶼山與青衣島之間的島嶼。馬灣古稱銅錢洲,因位於急水門,故又曾稱作急水門洲。現時馬灣一名,則改自媽灣。此名稱源自媽祖,即天后娘娘[1]

 

馬灣的歷史悠長深遠,擁有豐富的文化遺跡。1997年,由香港及國內專家組成的考古隊於東灣仔北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器時代早期的二十座墓葬、人類骸骨、居住遺跡及文化遺物。這項發現被國內專家評為當年「中國十大重要考古發現」之一[2]。由此可見,在距今約4,5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地活動。另外,在東灣也發現了一座唐代灰窰及一座清代磚窰[3]

 

除此以外,馬灣亦保存了數座具歷史價值的碑石,包括:鎮流碑、九龍關碑石、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碑石與梅蔚碑石。

 

馬灣位處的急水門水流湍急,居民除供奉天后外,也在海濱豎立鎮流碑,以保平安,並將水道改名為汲水門[4][5]。據說汲水門水道兩岸原有四座鎮流碑,分別置於馬灣的馬角咀與龍蝦灣、大嶼山二轉與拐石的海傍[6][7]。現時馬角咀的石碑仍保存完好,碑上的「南無阿彌陀佛」字跡仍舊清晰;位於龍蝦灣的石碑據知已經斷裂,並倒在沙灘上;而二轉與拐石石碑的情況則不詳。

 

九龍關是清朝同治時期所設置的四個稅關之一,位於急水門(今馬灣鄉事委員會會址,其餘三關分別設在佛頭洲、長洲及九龍寨城)向往來船隻徵收關稅,藉以打擊走私鴉片活動。清光緒23年,即1897年,中國海關在馬灣興建新的九龍關。由於建路涉及私人土地,經商議後,當局決定向村民借地七英尺,並立碑為記。由於當年的稅關由英國人主理,故其長度也以英尺計算 [4][5]

 

梅蔚石碑位於高樂亭附近,碑上刻有梅蔚二字。據《新安縣志》記載,宋帝曾乘船至梅蔚建行宮[8]。故有說馬灣是宋朝宋端宗(即九龍城宋王臺所紀念的宋帝趙昰)流亡至香港時的其中一個住處[5] (筆者按:大嶼山梅窩古稱梅蔚;宋端宗亦於梅窩駕崩)。

 

至於較近代的馬灣古蹟,要數在20年代建成的的芳園書室。芳園書室位於田寮村,前身為陳氏書齋,是一所傳統的卜卜齋[9](即舊時的私立的教學場所。卜卜指老師為讓學生留心上課以扇子等物拍打學生而發出的聲音;齋則指書房)。1963年,政府在書室附近興建馬灣公立芳園學校,以應付當地的需求。

 

1992年,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的工程正式開展,自此馬灣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配合機場的交通需要,當局興建汲水門大橋,將馬灣和大嶼山連接,成為連接機場與市區的主要交通幹道的一部分。

 

隨著馬灣大興土木,當地古蹟的命運迥異: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石碑,以及梅蔚石碑仍得以保存;東灣仔的考古遺址卻未獲保留,其出土文物交由古物古蹟辦事處保管[10] ;芳園書室活化成旅遊及教育中心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並於2010年列為三級歷史建築;馬灣公立芳園學校則改建為馬灣公園古蹟館,而前述的清代磚窰與唐代的灰窰皆遷移至館外並重新展示 [3]

 

機場啟用後,馬灣的私人屋苑珀麗灣及主題公園挪亞方舟亦相繼落成。現時馬灣實施交通管制,居民及遊客只能乘坐特許巴士或渡輪前往。

馬灣基慧小學 馬灣公園古蹟館 芳園書室 馬灣公園 馬灣大街 柳花村 公仔灣 消防局 大嶺頭 消防局

在基慧小學(馬灣)下車後,沿芳園路前進,先右轉至馬灣公立芳園學校(即馬灣公園古蹟館),其後折返往另一方向的芳園書室,再循木板道一訪馬灣公園。往後返回公園入口處,在宣道會馬灣堂旁邊旅舍的梯級下降至馬灣大街,由此左轉便是避風塘。沿徑續走至柳花村,循村屋對面的水泥徑行走至公仔灣岸邊的涼亭,及後返回村屋,再右走便會到達消防局。在球場右轉沿車道上山,在支徑左走水泥徑,經過墳地走至山頂,再往下走數步便是涼亭。續沿水泥徑下降,踏上一段泥徑後,便會再接舊水泥徑下降。在盡處接上車道走回球場及消防局完成行程。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