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身份的崩解

2016/03/10 08:41:49 網誌分類: 經濟
10 Mar
        蔡英文勝出台灣的總統大選,香港從雨傘運動到年初一又發生騷亂,加上華人在美國撐梁彼得警官的遊行,這幾件事放在一起看,其中最主要的現象,是中國人的身份變得愈來愈難判斷。

        香港人近年常聽到「你還是不是中國人」的質問,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中國人」三個字定義含混,有些人只憑感情用事:甚麼「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用筷子吃飯寫方塊字」,這種標準,已經不值一晒。在美國遊行支持梁彼得的人,是不是中國人?他們都用微信、喜歡看《甄嬛傳》,還跳廣場舞,卻都有美國居留權。

        「中國人」三個字真正建立身份,其實時間不長,要有國際的Context,才算正式有效。中國與國際互動,只是最近一百來年的事,過去中國人只有漢人、唐人的概念,飄零南洋的華人,還自稱甚麼「皇明遺民」。但這一百來年,中國翻天覆地,追趕所謂的「現代化」,導致中國人對自我身份的認識,有如精神分裂。

        外在的衣食住行,中國人已徹底「全盤西化」:開德國車、用美國電腦、看韓國電視劇、聽英文流行歌、孩童學芭蕾舞和柔道、名校採用英文教學。這些中國人,看來沒有一絲中國味:亭台樓閣的建築、明式家具、園林美學,包括甚麼「漢服」,已沒有現實意義。中國今天的一代,有幾多還在觀京劇、聽評彈,會寫書法?他們熟悉《哈利波特》的四大學院,還是更熟悉《水滸》的一百零八將?

        但另一面,中國人又十分傳統:中國式的消遣,必然以打牌為首選,而不會率先選擇郊遊、野餐、逛博物館或者聽音樂。雖然不再看大戲,但中國的電視劇,人物依然面譜化,情緒必然歇斯底里,絕無理性和含蓄表達。大聲喧嘩,旁若無人,在車廂裏公然剪指甲甚至吃雞爪,則與曾經蹲在田埂邊抽煙袋的老鄉無分別;看醫生、考學校、找工作的時候,拉關係走後門,想辦法塞紅包的處事手法,則抱持一貫「中國特色」。

        由這兩個不同角度去判斷今天的台灣和香港,是否「中國人」,就頗為困難。國民黨在台灣幾經民主洗禮,幾十年前帶來的一股「中國體味」盪滌一盡,到太陽花運動和蔡英文上台,新一代的台灣人,心理上早與中國分道揚鑣,連蔣介石的曾孫蔣友柏,氣質陽光,也像個ABC。

        至於香港,經過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治,即使生活習性依然富有中國特色:譬如打牌消遣、講飲講食、不喜讀書,品味上絕不會有法國、日本那樣精緻,但司法獨立、契約精神、言論自由,已成社會共識。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君主專制、三綱五常、男尊女卑,是人與人之間不平等。但在今天的香港和台灣,這種等級觀念早已崩潰,加上網絡技術革命推波助瀾,新一代公司普遍「Google化」,連上下級關係也不存在。

        洋務運動曾經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真正的現代國家,保持原有的一座舊屋,不必拆掉外殼,只要室內系統「現代化」:有民主選舉、司法獨立、尊重人權,愛護動物,生活品質愈來愈好。

        但中國正相反,舊屋全拆光,雖然建起一座新屋,但依然用土灶、油燈和木馬桶,外表看似光鮮,但內籠不符合現代需要,室內的氣味,生活的品質,還跟以前一樣。

        陶傑

        
回應 (2)
我要發表
2016/03/14 12:16:24 回覆

 

Ha..........well said.

 

2016/03/11 15:29:36 回覆

全是歪理!你父母是中國人,你祖籍中國的省市,你就是中國人,關各種外在的東西何干!正所謂: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你陶傑這樣寫只是為你不認自己是中國人找借口,是的!你不是中國人,因為你不配!你是一隻癲狗!一隻只會吠中國人的癲狗!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