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歷史關口

2016/07/07 08:41:53 網誌分類: 經濟
07 Jul
        我去英國讀書的時候,曾經寄宿在一個英國老太家中,當時留學生人數有限,學校當中也沒有華人學生小圈子的現象,英國的老師對待外來學生,對於學生孤身在外,異鄉作客的滋味,也不無體恤之情。房東太太也如此,禮節周到,要求甚嚴,但是已經打開家門,並沒有拿人當賊辦的敵意。

        但是十幾年來,全球化徹底改造世界,第三世界的留學生大舉向西方進發,今天去英國讀書,不但沒有「獨在異鄉為異客」之感,在校園裏早已形成勢力,甚至可以反客為主:牛津大學的南非學生即發起要求拆除羅德塑像的呼聲,華人在美國大學作弊也司空見慣。

        這一代的年輕人,尤其港孩,從小就跟隨父母到處遊歷:星馬南洋、美澳紐加、倫敦巴黎、東京迪士尼、非洲國家公園,還沒有入讀大學,就已經去過大半個世界,世界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沒有太多新奇感。

        加上網絡普及,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愈趨「同質化」:揹背囊、着運動裝、住青年旅舍,吃同樣的快餐,喝同樣的咖啡,看荷里活3D大片,都上網打機、買衫,下載歌曲和電影,看看任何一個國際大城市的時髦咖啡館,無論紐約、倫敦還是香港、新加坡,幾乎人手一台蘋果電腦,成為一種指定造型,世界大同,眼看已經實現。

        英國公投脫歐,震驚全世界,批評如山倒:甚麼短視的民粹主義,不顧大局不負責任,違背全球化的時代潮流,必然逆之者亡。

        但是這個時候,沒有人去批評全球化,全球化擴張太快,又來不及消化,吞噬了普通人的利益,造福跨國公司和大企業,供養手握資源和權力的高官、政客。

        全球化甚麼都要「大」:大歐洲計劃、大倫敦地區、大中華範圍,但是小人物、小企業、小地方,成了這個大潮流中的犧牲品。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美國的財富和資源急遽向有錢人流動,中產階級往下走,導致「下流社會」出現,此一趨勢至今有增無減:全世界前六名富豪,財產相當於幾十個最窮國家的GDP總和;美國科技創新造就了天文數字的財富,但是就業機會沒有相應大幅增加,科網公司開創的新職位,遠遠比不上傳統企業,全球化帶動的資源結合,財富流動,並沒有造福大眾,金融海嘯當中,投資銀行的高層,幾乎毫髮無損,花紅照出,損失都由普通人埋單。

        十幾年的全球化,到處製造房屋、醫療、教育資源的稀缺,打工仔不但買不起樓,還開始受到治安威脅。英國的脫歐,就是普通人對於精英更為強烈的一次反抗,比甚麼「佔領華爾街」,效應震撼得多。

        今天的全球化,其實是歷史的延續:開始於十九世紀末的殖民主義,然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自己的經濟合作;再有冷戰結束後,兩大敵對陣營的瓦解。如果從歷史來看,全球化這條路,必然要遭遇挫折,中間會有停頓和調節,問題是,過去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希望我們這一代的人不但有福氣,也有智慧,好跨過難關。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