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國力

2016/07/14 08:41:59 網誌分類: 經濟
14 Jul
        一位英國詩人今年來香港書展演講,這名女子是中英混血兒,名叫SarahHowe,生於香港。她的第一本詩集就獲得英國TS艾略特大獎,這個獎地位尊隆,被視為英國當代文學成就之標準,SarahHowe獲獎一度惹起非議,說是因為政治正確,才把獎頒給一個不是白人的作者,引發輿論激辯。

        SarahHowe有中英兩國文化背景,兼得所長,她用英文寫詩,但詩中有中國古詩和傳說的氣氛,譬如一首題目叫《馴服》的詩,畫面上就有中國古詩的痕跡,詩歌的意境可不可以跨越語言,水乳交融?SarahHowe做到了。

        她生於八十年代的香港,記憶中保留了一段九七到來前、最後的殖民地時光,移民英國之後,因為在香港生活過,母親是中國人,又令她自覺與眾不同。與眾不同,對於創作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基礎,而英國文化本身有一種崇尚與眾不同的傳統,有說是島國特有的怪癖,對於奇人異客、特立獨行,特別能予以優容,英國的教育,主張培育人的獨立和個性,並不求製造同樣的人,走同樣的路。

        SarahHowe考上劍橋,專門修讀文藝復興文學,她也為科學和天文著迷,曾經為霍金寫詩,題目叫《相對論》,回憶自己小時候讀《時間簡史》的感受。她說,科學需要用比喻才能跟大眾溝通,比喻正是詩人的強項。但在她出生的故鄉,人人都成了低頭族的時候,她在英國卻成長為詩人,而不必為考甚麼「神科」去爭崩頭。

        SarahHowe像香港一樣,是兩種文化交融所產,但要在一個懂得欣賞才華,深有文藝造詣的環境裏,這樣的人物才能綻放非凡。在當前的亂世,英國的文化傳統沒有斷絕,英國的國力,不是航空母艦和人造衞星,失去了歐盟,比不上當年失去印度之重創,但邱吉爾說過,寧可失去五十個印度,也不能失去一個莎士比亞,這就是英國有眼光之處。

        一六一六年這一年,歐洲失去了兩位大文豪:英國的莎士比亞和西班牙的賽凡提斯,今年正好是這兩位大作家逝世四百年紀念,今年書展特別開設講座紀念賽凡提斯。賽凡提斯的名著《唐吉訶德》,不但從來沒有過時,在任何一個時代興替的關頭,都能引人共鳴。唐吉訶德不合時宜,引人發笑,他身邊有一個僕人,心直口快,好像看透世事。每一個人被捲入時代浪潮的時候,都有唐吉訶德的一面;但又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就像那個世故的僕人。

        香港的閱讀風氣衰落了?也像一輪夕照,還在創作和閱讀的人,都有點像騎着瘦馬,持着長矛的唐吉訶德。當潮流興反智和粗俗,「不合時宜」這四個字會變成最大的恭維。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