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生脆弱

2016/07/21 08:41:57 網誌分類: 經濟
21 Jul
        世道危難,歐洲有恐怖主義,中國則環境污染,美國則社會撕裂,回到香港,人多地狹,資源緊張,生活如負千斤重擔。有人哀歎,世上難道找不到一塊樂土了?

        世界大勢巨變,即使與十多年前相比,也已經恍如隔世。因為一場全球化,全世界混為一體,已經不可切割,這種世界大同的趨勢,往好處看,促進貿易往來,社會開放,「天涯若比鄰」,沒有距離感,但代價高昂,開放、公平、包容與尊重的共生狀態,堪稱極度脆弱,經不起一點挫折。

        中國一位學者王東嶽提出一個理論叫做「遞弱代償」,認為人類的文明狀態愈來愈脆弱,是發展趨勢之必然。道理很簡單,因為維持好生活需要的條件非常多:政治清廉、奉公守法、公平辦事、民智「開化」、自主負責,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癱瘓,最簡單來說,公路壞了要修,垃圾滿了要清,不可以放任不理。

        全世界「城市化」,也表現出文明脆弱,難以保持穩定的特點。大城市的生活方式,除了依賴能源,造成浪費之外,人口密集也是一個計時炸彈,噪音、塞車,生活節奏緊張,都容易造成情緒困擾,誘發精神病的蔓延,人與人必須保持一定距離,除了精神病的突然爆發,一種病毒經下水道就能輕易傳播,造成災難。

        維持大城市的生存狀態,成本極度高昂。為甚麼在香港活得辛苦勞累?維持最基本的生存,每一項都需要花錢,住在鄉郊田野,可能不需要每天二十四小時不斷的電力,也不需要搭車購物,一千元港幣,在鄉下可以慢慢用,但在香港,可能只剛好支付一天的生活成本。香港的生活成本太高,即使收入不俗,也很難令人感到幸福,原因在此。

        全世界的大城市,今天都大同小異:機場、車站,酒店與租車的安排,同樣的交通方式和路牌;逛商場也是同樣的連鎖品牌,看似大同,其實反而令生活的選擇愈來愈少。文明要發展,未必只有城市化一條路;或者至少,城市化的方式,應該有多種選擇。中國過去十來年盲目「城市化」,結果製造了一大堆鬼城,完全浪費資源,是失敗的好例子。

        全球一體,基本達成,除了一體,如何保持彼此適當距離——像兩個人結合之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還要顧及「你是你,我是我」——才是時代之挑戰。世界大同的目標很動聽,但是大同之後該如何,缺乏論述。正如城市化的外表很光鮮,GDP的數字很誘人,但是實際的生活品質,長期遭到忽視。「文明」天生脆弱不穩,城市與鄉村,本土與外來,需要巧妙平衡,不是空喊口號就能解決。難題擺在眼前,看這個時代的領袖有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拆解。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