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的失落

2016/08/04 08:42:01 網誌分類: 經濟
04 Aug
        美國接連幾宗罪案,犯案的青少年都被當作成年受審。

        威斯康星一個十六歲少男用箭射傷鄰居八歲的小女孩。受傷的小女孩肺部、脾胃和肝臟都受傷,幾乎性命不保。為甚麼要當成人受審?因為說謊,兇手起初向警方報稱,他只是瞄準松鼠射箭,然後才聽見小孩尖叫。但警察發現,聽見尖叫之後,兇手沒有上前查看,而是掉頭就走。

        猶他州一個十六歲黑人少女,也面臨成人審訊。這個少女原本打算自殺,她先約見朋友買毒品,服毒之後開車,一度被警察發現藏毒攔下,但是兇手不聽命令,猛踩油門,高速撞上前面一架車,導致車內兩人死亡。

        另外一宗案件的兩個兇手只有十三歲,外表介乎小女孩與少女之間,一臉稚氣,謀殺動機是向一個卡通恐怖角色獻祭,受害的是她們認識的一個十二歲女孩。兇手先將朋友騙到樹林裏,然後拔刀亂刺,受害人奮力掙扎逃出,倒在公路上被人發現,最終奇蹟般生還。

        代表這兩個兇手的律師不斷施壓,要求將案件移往少年法庭,理由是兇手有精神病,成人法庭不會給予她們所需的藥物治療。但法官裁決將她們當成人受審,否則一旦兩人滿十八歲,就可以徹底釋放。法官說,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她們,因為她們有精神病,終身需要監管。

        青少年當作成年人受審,美國司法界敢於犯禁,有其深意。西方現代文明的價值觀,以保護兒童為優先考慮,但即使制度有善良的用意,也不可以一意孤行,因為人性絕非黑白二分之簡單,而年紀輕、未成熟,經常被用作邪惡的擋箭牌,正義得不到伸張。人性中的邪惡,是現代文明缺乏研究的一個領域。青少年犯案,本來因為心智不成熟,要受法律保護,但如何界定心智成熟,是一門高深學問。如何對待「未成年」,由於時代巨變,看來也有必要「與時俱進」。

        變化首先是過早開發智力。中文過去有「蒙童」之稱:因為兒童尚未啟蒙,幼稚、天真、純潔。但是今天的兒童,因為要贏在起跑線上,熟練電子產品之操作內容,已經過早離開了純真無知的童年時代,加上家庭組合改變,尤其以中國人社會為顯著,一個兒童在家中往往面對多名成年人,耳濡目染,早已略有成年之假相,但此類「早熟」反而博得家長之歡心。

        再者是性成熟,已經是全世界的現象。資訊爆炸,色情氾濫,網絡開放,甚麼「家長監管」,潰不成軍。不但性資訊太容易獲取,連性本身也變得司空尋常,已經令小孩失去了對於談情說愛的嚮往。這一代性成熟的少年,難說還有甚麼純真可言,十八歲和十六歲之間真的存在差別?從現實來說,已經站不住腳了。

        以上幾宗罪案只是冰山一角,但尤其吸引傳媒關注,因為涉及到社會大趨勢:其中最終極的損失是純真的失落。在科技資訊鋪天蓋地的當今,兒童成長需要的環境日漸萎縮,好像珍稀動物需要的自然棲息地,也在人力的進犯之下,一片接一片凋零。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