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慈
張慧慈
張慧慈

飢餓感的誤解

2020/08/19 04:12:22 網誌分類: 生活
19 Aug
          中央大力宣揚節約飲食,全國各省市的食肆立即推出不同的「惜食」運動響應。內地有學者和藝人,都將很多關於「惜食」的故事和道理推到網上去。然而官方媒體引用央視主播白岩松之前一篇提倡人民「恢復飢餓感」的文章,卻引來不少反彈。批評者認為這是不明白基層市民的痛苦,也勾起了大量曾經歷「大飢荒」的年長民眾恐懼。究竟在「惜食」和「飢餓感」之間,哪裏出現了岔子?

          其實白岩松也有點冤枉,因為原文於一年多前刊登,只是近日再被《北京長江新世紀》翻出來宣傳而已。由於當下正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困擾,中國又受到洪災和蝗蟲影響,中央突然高調支持「惜食」,容易令部份對祖國信心不足的人聯想到糧食供應是否出現短缺。碰巧白岩松的文章以「正能量」的手法美化「飢餓感」,更揚言中國人還是「餓」一點好,自然會惹來反感。

          很多人也不明白,大腦對飢餓感有兩種反應。當身體需要能量時,飢餓激素的含量就會升高;只要人進食後,這種激素就會下降並產生飽肚感。至於另一種飢餓感是「享樂型飢餓」,這是心理上需要靠食物得到滿足,而不是生理上需要食物的營養。中央關注的食物浪費,相信是針對部份人富裕後所追求的口腹之樂,而非暗示要一般百姓捱餓吧!

        張慧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