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比科學更重要嗎?我們真的需要為所有人學習英語嗎?

2020/11/30 18:18:02 網誌分類: 生活
30 Nov

這裡有句俗話:英語是世界的語言,所有的科學資料都是英語。囙此,如果你的英語不好,基本上就不能進行科學研究。

首先,我們對這個說法不做判斷。我們先談談三個人。你不認識他們嗎?

田中健一、一川敏英和屠呦呦都是諾貝爾獎獲獎科學家的共同身份。

田中獲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一川獲得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這三比特科學家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不會說英語。

田中是日本京都一家公司的普通工程師。他因發明“生物大分子質譜法”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只有學士學位,又不是研究生,所以英語一點也不好。一天,他突然接到公司裏一個說英語的人打來的電話。他一個字也聽不懂。直到公司裏的其他人向他祝賀,他才知道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獎。


吉川是日本京都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他因提出小川嘉博矩陣理論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於英語不好,一川從未在國外寫過英文論文或參加過學術研討會。他的獲獎論文發表在日本科學雜誌《理論物理進展》上。在諾貝爾獎領獎臺上,他用日語發表演講。


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位中國科學家既不懂英語,也不以英文發表SCI論文。她在諾貝爾獎領獎臺上用中文發表了演講。


事實上,這樣的案例很多。愛因斯坦用德語發表論文,居里夫人用法語發表。他們不擅長英語,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們都是科學巨人。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知道不會說英語的人也可以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創造輝煌的科學成就。

這就解釋了第一個問題:英語比科學更重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英語只是交流的工具。英語不重要。根據一些人的邏輯,如果他們不會說英語,他們就不能做科學研究。英語好的人似乎特別擅長。這是錯誤的。雖然美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最多,但與二戰前基本持平,直到1990年冷戰結束後才出現獲獎人數。

科研的進步與語言無關,只與國力有關。否則,為什麼印度、巴基斯坦、辛巴威、賴比瑞亞和南非的一比特官方語言為英語的科學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在今天的高考和高考中,英語是150分,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比物理、化學、生物和其他科學課程重要得多。這種分數安排只能讓學生和學校認為英語比科學更重要。在實際學習中,與母語漢語相比,英語佔據了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事實上,英語比漢語更重要。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