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茹與小泡泡
巧茹與小泡泡
巧茹與小泡泡

如何選擇好股票

2009/02/03 13:58:19 網誌分類: 經濟
03 Feb

大家好!我回來貼幾篇文給大家。可能已有網友貼過。

股市是一個喧囂嘈雜的地方,很多在生活中比較明白的人一進股市便耳目失聰;股市又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地方,很多在工作中較為理性的人一進股市便方寸大亂;股市更是一個不確定性很大的地方,這個世界的變數和搏弈太多太多。因此,投資股票需要獨立思考,沉著鎮定;需要化繁為簡,棄小就大,抓住主要矛盾;需要耐心持有,“以不變應萬變”,達到“不戰而勝”的至高境界。

人性是有弱點的,我也走過很長一段彎路,屬於比較愚笨之人。自己曾因盲目投機幾乎導致破產,連續三年讀了幾百本書,上千份財務報表,重點調查了十幾家上市公司,在對投資的思考上可謂絞盡腦汁,幾經痛苦,然而幾番實踐後發現投資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四條經驗,即:

  • 投資要大氣
  • 選股要嚴格
  • 買股要隨時
  • 持股要耐心

投資要大氣

在市場價格潮起潮落、漲跌不定的氛圍之中,在牛市、熊市更迭交替、利多利空層出不窮的環境之下,應該高屋建瓴,抓住核心問題,以此為指導,就容易解決賺錢的一切問題。核心問題是,從長期而言,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經濟是不斷發展的,股市是永遠向上的。不管經歷多少風風雨雨,都改變不了股市長期向上的本質。作為一個投資者,只需要嚴格的選股,簡單的買入並持有就行了。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思想上不要計較小的利益。比如一截波段,一點差價,甚至買入賣出時講究掛低掛高幾分錢等等。關注蠅頭小利而成天炒來炒去的人難以成就大事業。有些股民盡管也知道某個股票有極為良好的成長性和發展前景,十年能漲十倍,但卻在買入後老是盯著起起落落,計較幾塊錢的差價,倒來倒去,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再也買不回來了,因小而失大。

很多股友都在極為低廉的價格買到過好股票,但一直持有到現在的人卻極少。事實上,世界頂尖的投資大師沒有一個是炒短線的。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知道,既然股市總體趨勢永遠向上,投資者就應有遠大的目標,牢牢抱住優秀公司的股票不為所動,除非基本因素或管理層出現問題。

二是操作中不要講究小的技巧。比如高拋低吸、止損、底部頂部、金字塔結構、時間之窗、黃金分割位、包括所謂的牛市策略、熊市策略等等都不外乎是技巧方面的東西,而不是智慧方面的東西。在技術分析中有100多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指標,裡面充滿著各類看似精妙的技巧,就像賭場裡的《21點必勝法一樣》,其實都是一些雕蟲小技,以此操作而能長期成功的有幾人?其中波浪理論最為典型,大浪裡面有小浪,小浪下面有細浪,走向永遠有無數種可能,你怎麼操作?

後來投資股票,自定“五不主義”:

  • 不依大盤
  • 不聽消息
  • 不作預測
  • 不重技巧
  • 不信技術

技術分析最致命的問題是脫離公司的基本面,空對空地以價格變化去解釋一切,也就是本質和現像相脫離,或者是離開本質談現像。投資者應該擯棄一切技巧。這並不是說過頭話,而是重要的理念問題。買入並且長期持有雖然簡單,卻是智慧層面的東西。智慧高於技巧。人的一生當中其實只要長期擁有極為優秀的幾支好股票,就享用不盡了。

三是心態穩。不去理會大盤的波動漲跌,也不要害怕突發性事件。心態不穩是長期投資的大敵。同時也不要去預測短期的走勢而自尋煩惱,那其實是為股市算命。股民一預測,上帝就發笑。我一直主張不要看盤,不要去看價格的紅綠跳躍,只要關心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就行了。我以前曾做了5年技術分析,下的功夫遠超過當年讀大學,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短期走勢無法預測。

要說底部頂部,改革開放前就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底部”,而“頂部”這輩子是看不到的。我們只應關心是不是優秀的公司,著眼的是公司的未來,選擇的是長期持有,注重的是長期回報。

四是眼界高。氣魄大,眼界就高,就不會老盯著平庸的和失敗的公司,也就是不會去買垃圾股,就會下決心只擁有最優秀公司的股票,最重要是怎去辨別各種各樣的公司。我們不只是挑選在行業中最佳,而且要在國內市場中最佳的公司,最好還要將它們放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考察比較。要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選擇公司上面,把資金投到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公司中去。

選股要嚴格

嚴格挑選股票是股票投資中的主要矛盾。投資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用較低的風險取得較高的回報,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選好股票。

回顧歷史,在所有傳統的股票投資理論中,最基本的理論就是“長期好友理論”了。雖然它抓住了股市永遠向上這一關鍵問題,我主張批判繼承這一經典:反對“隨便買”;有些贊同“隨時買”,因為“隨時買”適合大多數人;完全贊同“不要賣”,因為“不要賣”抓住了投資的大方向。我的格言是“嚴格選,隨時買,不要賣”。

世界上許多投資大師的輝煌業績證明,嚴格選股是極為重要的。下面著重談“嚴格選”的問題。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隨機漫步理論”,這種理論莫名其妙的非常出名,它為了證明市場是有效的、投資者的選股功課是徒勞的,經常舉出猴子擲飛鏢的例子來說明買股票用不著花工夫去認真選擇,選擇的結果與猴子亂擲的結果也差不了少。這實驗雖然非常有趣,卻並不科學,並不能證明“隨便買”正確。因為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被實驗者引向了猴子,卻忘了與猴子做類比的投資者是些平庸的投資者,準確地說是一些華爾街的股評家。因此,巴菲特嚴肅地指出,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話,我們這些人只有去食西北風了。

…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在有生之年能擁有幾只漲幅達到100倍的股票。我已經用五年時間擁有了幾只漲幅十幾倍的股票,相信能有那麼一天,某只股票在我的珍藏下漲幅能超過100倍。我已年過50,深感覺悟太晚,所以只敢提100倍。第二層意思是選擇的股票必須要“萬千寵愛在一身”,就是要擁有多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考察公司,無論怎麼苛刻,都挑不出影響公司長期成長和收益的毛病來,它是那樣地卓越和超群。

很多人一聽100倍會有些吃驚,其實稍微舉幾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並不罕見。比如沃爾瑪和微軟公司上市也不過20~30年,股價都已漲了500~600倍之多。

具體應該怎麼來選擇這樣的優秀上市公司或股票呢?是不是要多看財務報表呢?我要強調閱讀財務報表只是價值投資的一個基礎方面。我自己就走過一段彎路,還差點鑽進牛角尖。注意研讀財務報表只是表明關心基本面,這與專看K線圖和聽小道消息確實不一樣,但這還不算是價值投資,更不等於是學巴菲特。我認為,調查和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比如持續競爭優勢問題、盈利模式問題、自主定價權問題、未來利潤增長點問題、行業特點問題、管理層問題、市場價格和內在價值的差異問題等等,才是價值投資的首要步驟和關鍵內容。這些問題的答案財務報表上沒有,或者說不會直接反映。

要選擇極為優秀的公司,光是閱讀財務報表是遠遠不夠的。好的投資者應該是董事長,而不是會計。

首先考慮公司有沒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這個“獨一無二”極其重要,你會一下子就把優勢公司和一般公司篩選出來。我有個習慣,如果用半個小時都找不出一個“獨一無二”出來,我就要放棄它了,盡管它可能看起來股價較低。說到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很多人會以為這就是常說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它包括核心競爭力,但不光是核心競爭力。嚴格說,核心競爭力是管理科學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兩個美國管理科學家在1990年提出來的,主要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製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它強調的是核心能力和技能。這種能力,只屬於我所說的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的一種,僅以此來作為評判企業優劣的標準是遠遠不夠的。管理學是科學,投資則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在投資學上,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含義要豐富得多。否則就無法理解什麼是“傻瓜都能賺錢”的公司了。

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有很多種,為了更加易於理解“什麼是好股”,我歸納了主要的六種,可能互相之間會有點重合或者互為因果。

第一,壟斷優勢

按照經濟學上的“壟斷”的含義,是指單一的出賣人或少數幾個出賣人控制著某一個行業的生產或銷售,即是獨家生意。或者說得長一點,是獨家經營,或者重要產品、服務的最先推出和獨家擁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亞交易所就是獨家生意,在本地區本國獨此一家,別無競爭。美國輝瑞藥廠的偉哥剛推出來的時候,也是獨霸天下。當然,壟斷除了獨家生意以外,還有一種叫寡頭壟斷,我們在市場上經常能發現,80%的市場和利潤被兩至三家最大的生產組織所擁有。世界上的碳酸性飲料的市場基本上就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所壟斷。

第二,資源優勢

資源就是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諸要素。很多公司都擁有各自的資源。資源的關鍵在於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級。比如江西銅業擁有銅礦,但卻還不具備獨佔的優勢,因為很多銅業公司也有銅礦,不能算是最高等級。中國石油的等級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黃金鑽石等級更高一些。又比如離開了茅台鎮就生產不了茅台酒,那麼茅台酒廠資源優勢就具有獨佔性質。

第三,品牌優勢

有品牌的企業很多,有了品牌並不等於有了獨一無二的優勢。品牌優勢的獨一無二簡單地說就是要強大,強大到行業第一。茅台號稱國酒,同仁堂號稱國藥,耐克公司那簡單的一勾,就是世界最好的體育用品公司和運動產品的標識,已深深為全世界特別是年輕一代消費者所喜愛。這種優勢也是巴菲特的最愛,他叫做消費獨佔,我有時把它叫做消費者心理霸佔,就是把消費者的魂勾去了。比如同樣的產品,人家就要買這個牌子的,哪怕這個牌子貴了一大截。

第四,能力技術優勢

也就是大家講得最多的核心競爭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團隊在決策、研發、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的技能,比如萬科公司,它在品牌強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團隊極為優秀,能力太強,堪稱地產界第一。煙台萬華的MDI制造技術獨家擁有。微軟的技術優勢簡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軟件產品不適用WINDOWS系統,你就麻煩了。1997年我第一次接觸到招商銀行的一卡通時,就深為他們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所震動。一張卡片,居然可以包含活期、定期、本幣、外幣,而且比存摺易帶,又不暴露存款數字。這在當時可是全國領先。其後他們還不斷推出金融服務創新品種,一直在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這就是能力技術優勢最直觀的例證。

第五,政策優勢

政策優勢主要是指政府為加強相關產業的戰略位置,制訂有利於發展的行業政策與法規,使相關產業形成某種具有限制意義的優勢。除了專利保護和減免稅優惠政策外,有個原產地域保護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檳酒:香檳是法國一個地方,只有這個地方生產的氣泡酒才能叫香檳,別的地方就不行。政策優勢,就是指這種具有限制性質的優勢。雲南白藥、片仔癀、馬應龍三個公司的產品被列為國家一類中藥保護品種,在很長時間內別人都不能生產,甚至也不能叫這個名字。茅台鎮上也有別的酒廠,但只有茅台酒廠的酒才能叫茅台這個名字。

第六,行業優勢

行業分析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抉擇很重要的一步,有時甚至是投資成功的先決條件。因為有些行業牛股成群,投資的贏面高;有些行業卻牛股稀少,投資獲勝的概率低。這是因為基本面確實如此:有些行業就是有先天優勢,有些行業注定要吃虧。有些行業就是穩定增長,沒有周期性,比如食品飲料業;有些行業就是門檻高,大部分企業進不來,比如航天業;有些行業就是有提價能力,不會你殺價我也殺價,比如奢侈品行業;有些行業的產品就是不怕積壓,甚至越積壓越值錢,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業就是集中度高,它們的優勢就是競爭對手少,比如銀行業、保險業,更不要說交易所和銀行卡國際組織。有專家喜歡用行業利潤永遠趨向平均化的經濟學理論與我辯論,意思是當一個行業擁有暴利的時候必然會引起更多的人和企業進入,從而帶來行業利潤最後平均化。其實這只是一般而論,很多情況並不如此,因為行業壁壘是客觀存在的。

當然,擁有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還不能構成買入這家公司的充分條件。有了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就有了關注的前提。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這種優勢能不能形成極強的盈利能力?比如自來水、電力、燃氣、橋梁、高速公路、鐵路等公用事業公司,雖然具有明顯的壟斷優勢,可是價格受管制,沒有自主定價權,能賺大錢的不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中,廣深鐵路表現不佳,11年只漲了一倍多。鐵路是高度壟斷行業,業務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賺錢就是因為事關民生票價不能亂提。

很多公司擁有資源優勢,但當國際商品資源價格處於低潮時,它也是一籌莫展。我們投資股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它有沒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優勢最終也還得落實在收益上。

那麼,極為優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至少應該是多少呢?我認為要“股不驚人誓不休”。好股票應該具有數十倍的成長潛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不能低於20%,當然,能超過30%就更好。茅台,招商銀行,萬科就超過了30%。蒙牛在前幾年甚至達到了驚人的90%。

有了某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又有極強的盈利能力,是不是夠條件了呢?還是不夠,還要看它的優勢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長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持續競爭優勢。這一點難度更高,更有技術含量。買股票就是買未來,長壽的企業價值高。一個公司在某一年賺錢不難,難的是一輩子賺錢。柯達、樂凱等生產膠卷的公司由於數碼相機的出現變得非常被動。這就需要我們的眼光更為長遠,思想更為深刻。這就需要這個公司具有多種競爭優勢。

可能會有人說,您說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難尋覓。其實在我的持股名單中符合的就不止一個。要做到“股不驚人誓不休”,當然不會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你發了上等願,至少能結中等緣吧。我主要是提供一個嚴格的思路,在挑選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

談了這麼多,一直沒有談到價格,價格不重要嗎?不是,價格當然重要,“安全空間”這個詞語簡直是價值投資者的口頭禪。好公司加上好價格才是好股票。我曾經把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概括為十二個字:

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

但我們談的主要問題是優秀公司的問題。同時我認為,相對價格來說,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價;先定性,再定量。這也是一種投資哲學。

買股要隨時

你如果有幸常能在入市時遇到突發災難或者金融危機之後這樣的大機會,當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難測,風雲莫辨,不確定性是主流,必須“以不變應萬變”來對付。我的經驗是,努力捕捉機會也會喪失機會,放棄這樣努力也許就逮住了更多機會。多想想方法,而不要動太多的腦筋去想買入時機的問題,也不要成天去盤算市盈率的高低。不同的人參加工作有先後,入市時間有早晚,一旦決定投資,難免會買到高點低點,但有了嚴格選不要賣,即使是不那麼幸運,最終還是會大獲全勝。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擁幾百億現金不出手,並表示願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適價格的例子,來反駁我的“隨時買”,甚至指責我有背離巴菲特的嫌疑。然而我經過再三思考,堅信這並無大錯,尤其是這麼多年,眼見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貴州茅台、招商銀行、港交所等股票的價格跌到他們的心理價位,結果或者是永遠無法買到,或者是失去耐心買得更高的事例,更能感受到學習巴菲特不能教條的重要意義。不要忘了,在美國投資界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組成人員狀況的調查中,盡管頂尖的往往是職業投資者,但人數比例最高的恰恰是在二戰以後簡單買入並且長期持有的普通投資者。補充:若股價有能力以倍上升的話,今天多付的比例可能在現時會看上很高,例如多付30%,但在若干年後,比例就會大幅下降。我的這個“隨時買”不包括擁有大量資金的投資者和專業投資機構,只是針對大多數普通投資者而言。大多數人屬於“錢少”的工薪階層,每月有固定的工資、獎金收入,“隨時買”就是每個月都用工資獎金的剩餘部分買,這種固定的買法最終能使買到的股票成本平均化,既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但由於嚴格挑選,買到的基本上是優秀公司、每年不低於20%增長的股票,長期來看,收益率還是極為可觀。這是靠智力的買法,只要實施,可以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千萬富翁。

當然,選到平均每年不低於20%增長的優秀股票有一定難度。但工資獎金是會不斷增加的,如果把增加部分中的20%再追加投資,不就好事易成了嗎?

持股要耐心

投資的辯證法在於:該複雜的複雜,該簡單的簡單。“選股要嚴格”,屬於複雜的範圍,但“買股要隨時”和“持股要耐心”則格外簡單。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很多極具智慧的話語,如“不戰而勝”,“無為而無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等等。特別是“大道至簡”和“以不變應萬變”這兩句話。把這些用來指導投資,就成了輕鬆賺錢的學問。也就是說,精選了好股以後,把好股簡單的留起來就行了。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不是一個特別有耐心的人?你的一些股票五年多沒動一下,你怎麼能守得住?其實我在生活中是個很急躁的人。只是投資股票和其他事情不一樣,你不長期持有就很難穩賺不賠。發財要有耐心,這是千真萬確的。賭場和摸彩票能提供一夜暴富的機會,但概率才多少?收藏的發財概率比賭博和摸彩要高一點,但收藏到珍品真跡的不多,大部分是收了假古董贗品什麼的;做期貨、買權證的發財概率比收藏的又高一點,但長期成功的實在太少;短線炒作股票成功概率又要高一些,但總體而言,失敗多於成功。放眼世界,多少人通過長期持有股票和房地產成為億萬富翁呢?這些認識在前面說過,也是經過慘痛的失敗才換來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定力”,我把它看得很重,僅次於“眼力”。我經常建議朋友,在你的投資字典裡刪掉那個“賣”字。

沒有豐富投資實踐的人大多會想,如果結合短線,不是賺得更多嗎?

這是不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一定經驗的股民往往會問:“難道漲的太高也不賣嗎?” 我的回答是不要賣。因為有些東西說說容易,就像低買高賣,實際操作時很難判斷什麼是高,什麼是低。就像無法判斷明天是漲還是跌一樣。很多短線利潤是要放棄的,因為放棄你才能得到更多。有舍才能有得,這就是辯證法。我和很多股友有充分的實踐證明,判斷高低漲跌這些東西太複雜了,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東西,也是害人的東西,它讓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揀芝麻不抱西瓜。

從長期趨勢看,任何賣出好公司的行為都是愚蠢的,逆經濟發展潮流的行為。其結果都不理想。最多在一個局部戰役中獲勝,而在全局上落敗。股市上流傳著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有些東西的影響還非常之大,比如“高拋低吸”就是一例。我們看到的是絕大多數人恰恰相反,低拋高吸,大盤一向上就追漲,大盤一下跌就斬倉。恆生指數跌到一萬點時,成交量連幾百億也沒有,可見大多數人沒有“低吸”,恆生指數漲到三萬點時,每日成交量遠超一千億,可見大多數人沒有“高拋”。

再說,判斷高低也是個技術層面的東西,不是智慧層面的東西。小賺靠技巧,大賺靠智慧。為什麼股市中最後總是賺錢的人少呢?這和過度操作有關。許多人基本上每天都盯住股市行情不放,不停地在捕捉所謂的時機,不停地想低吸高拋。但真有幾個人成功?

…在某個優秀公司基本面出問題之後成功賣出,只是在策略上對了,戰略上你卻錯了。你可能失去獲得將來長期收益的大好機會,你也可能在心理上由於變得過於關心,由藏家變成了炒家,因小失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一點哲學思維。進一步說,一個優秀公司的基本面出了問題,你可能事後才知道,而這時股價已經下跌了不少,這時賣出很難說是正確的行動。也許,情況又是恰恰相反,你要繼續買進了。

有幾個例子很說明問題。一個是沙特王子阿瓦立德的“花旗之戰”。1990年前後,花旗銀行因房貸和拉美業務的拖累而陷入困境,當時許多人瘋狂出逃,股價掉得一塌糊塗。這個時候阿瓦立德反而不斷注資增持。4年之後,花旗銀行終於渡過難關,有著堅定信念的阿瓦立德成為最大的單一股東,十幾年後又成了最大贏家,一舉收獲近百億美元!佔他全部身家的一半。阿瓦立德說他總是在尋找同樣的東西,那就是國際上知名的公司,它們擁有健康穩固的根基,但卻陷入了暫時的困難之中。另一個例子是2004年底伊利股份公司的董事長鄭俊懷被抓,基本面出現了問題,股價從14元掉到9元。我身邊的一些朋友有些驚慌,我則勸他們在9元時再買進並一直持有,現在聽我建議的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深發展也是如此,它在1997年後基本面不佳,但從1990年就開始一直持有的人還是大贏家。

可能還有人會問:“如果我需要用錢也不賣嗎?”這個嚴格地說是個投資以外的問題。需要用錢有很多種情況,除非牽涉到極其巨大的家庭或個人的劇變,需要大筆的錢來救急和轉危為安,比如家人患病急需用錢,你還堅持不賣,那就失去了投資的意義。投資就是要讓自己和家人幸福安樂。一般情況下,要學會堅持不賣,否則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各種借口把優秀的好股票賣出去。等到賺了大錢之後,就能體會到那種意義了。到那時對資產結構進行一點調整,都是很簡單很自然的事。對於投資者來說,首要考慮的是怎麼賺,而不是怎麼花。而一直持有就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還會有人問到:“當我們發現了更好的公司股票,可不可以賣呢?”我的回答是,這種情況不叫賣,叫換股,因為總的投資數量和投資金額沒有變,還是在收藏好公司的股票。只要不是太頻繁,這是可以考慮的。對於非職業投資者,我還是傾向於不賣先前的股票,而是用後來的收入再買進。因為深思熟慮的人不多,很容易把換股變成炒來炒去。

在這裡,我想再舉一個深圳人有親身感受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要長期持有。大多數深圳人既買房又炒股,這幾年房市、股市都是大牛市,按說兩個市場的贏輸概率應該差不多。然而統計數據表明,買房賺錢的高達98%以上,而在今年五月的統計中,在股市牛氣衝天時居然有30%的人虧損。什麼原因?買房的人很少頻繁地“炒短線”,而炒股的人卻不少有“手癢症”或“多動症”。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是關心賣的人多,而想當收藏家的不多。其實,賣掉好公司的股票才是最大的風險。“炒”是投機者心中的魔鬼。澳門賭王何鴻燊在回答記者有關什麼是賭博贏錢的訣竅時,說的是“不賭”。如果有人問我炒股賺錢的訣竅,我的回答是“不炒”。我們買的是極為優秀的企業,它們是最有活力的公司,有最為寶貴的資源、最有前途的產品,處於最好的行業中,也有最能幹的經營管理者,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一勞永逸。股市其實是一個“烏龜”打敗“兔子”、“懶人”戰勝“忙人”、“笨人”戰勝“聰明人”的地方。

師兄講的話基本上是正確,可是大眾投資者的信心都給一班在美國的大賤人動搖了。唉唉唉…

 

最新回應

巧茹與小泡泡
巧茹與小泡泡 2013/03/24

以房地產來說,好多租約都帶有陷阱,最好還是著眼於周遭同類型物業的最近及歷史成交價,以作參考。

至於股票,我本人都係睇市盈率、市值規模、大股東等等。雖然歷史數據只能作參考而無保證,但總好過相信那些預測數字,預測數字更加是參考性質,更加無保證。

大家小心喇。

 

巧茹與小泡泡
巧茹與小泡泡 2013/03/22

十分抱歉,只是回來發文,未有餘空回覆。

{#icono_25}

 

巧茹與小泡泡
巧茹與小泡泡 2009/06/17

{#R𨯪.jpg}

今天又是新的一天,我既研究工作都到了尾聲…

 

貼了出大廳,自己都留個 copy:

1、炒股是資源再分配,並不創造財富。

2、開辦股市就是為了賺錢,不給你一點甜頭你不會進來,更不用說掏錢。

3、中國股市沒有做空機制,往下做只不過是為了將來往上拉。

4、主力有遠大目標,顯得大智若愚。散戶有小聰明,卻是大愚若智。

5、人性有恐懼和貪婪,主力專找這兩死穴攻擊。散戶卻不承認自身有此毛病。

6、趨勢理論其實非常重要,其時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下跌途中空倉等待,上漲途中滿倉等待,只有轉勢那一刻才動手買賣。均線可以幫我們判斷趨勢,但如果你不懂或不信它,誰也救不了你。

7、主力可以用日K線騙你,但它無法用月K線騙你,因為拆借資金玩不起時間,利息成本太高。

8、主力當然知道軟件的威力,所以它會在底部或頂部區間上下震蕩,使忠實反映情況的軟件發出前後矛盾的信號,你拋開軟件正中主力下懷。沒了K線圖就等於被廢去雙眼,你還想幹啥?等你悟出月K線的奧秘,你就會愛上軟件。

9、物極必反的原理非常適合炒股。如果你悟出它的真締,你就不會再幹出追高殺低的蠢事。至少你不會再衝動。KDJ/BOLLING都是很好的防衝動指標。

10、週密計劃是主力成功的關鍵所在。介入價位,密集成交區,籌碼分佈,指標高低,時間跨度,題裁配合,意外狀況,止損/止盈點……現在明白主力為什麼會賺你的錢了吧?

 

巧茹與小泡泡
巧茹與小泡泡 2009/06/17

自古以來,人類就好迷信。

唔係淨係中國人迷信,全世界都係,我都係。

邊鬼個咁「有心」啊,特登刪左幾十年前既留言,人地個風水局都攪,呵呵呵。

呢度個制度真係,唉。o的人都好咩姐。

日出日落何時有改變,向天仰望,大笑三聲至得了,哈哈哈。

{#icon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