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Sir食經
葉Sir食經
葉Sir食經

凱里侗族農家菜和 「亮歡寨」的酸湯魚

2011/09/10 08:50:44 網誌分類: 生活
10 Sep
        「小母牛」貴州之旅的第三天,我們從凱里市區乘車到三穗鄉的巴仙村,探訪受「小母牛」援助的村民,巴仙村是侗族農村,人口約一千五百人,天然資源貧乏,三年前「小母牛」在這裏展開扶貧項目,送贈豬隻和鴨子給村民,教他們養殖技術,幫助他們提高收入,村民現時有潔淨的自來水和水泥修建的便道,居住環境大為改善。早上出發時突然傾盆大雨,街道很快出現水浸,到達巴仙村時,看到村民打着傘跳舞歡迎我們,他們雖然衣衫盡濕,仍然無懼風雨,對他們來說,貴州天旱已久,雨水是上天的恩賜,是農作物期待已久的甘霖,他們堅持在雨中進行「小母牛」的「傳遞禮物」儀式,把「小母牛」三年前送贈的豬隻轉送給其他貧窮農戶,他們臉上充滿自豪,顯示出他們不但學會自力更生,更懂得助人自助。

        在巴仙村我們跟杜振源父子,郭少明父子,張嘉兒和湯盈盈等探訪了一戶姓楊的村民。楊先生三十五歲,三年前接受了「小母牛」的援助,學會了養殖豬隻和鴨子的技術,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今次知道我們前來訪探,誠意邀請我們到家中吃飯以表謝意,我和楊太一起在廚房做飯,楊太教我們煮三穗麻鴨,我的簡單任務是把香港帶去的臘腸蒸熟(其實他們自家腌製的臘肉比我們的臘腸好食得多!)楊先生則負責用柴枝生火,被柴枝弄得一頭煙,仍然帶笑望着太太做菜,認真可愛。

        譽滿貴州的名菜

        這是頓充滿人情味的侗寨農家菜,食材有楊家飼養的三穗鴨,種的有機瓜菜和自家醃製的臘肉,午飯菜式豐富,有我和楊太做的香辣麻鴨、蒸臘腸臘肉、番茄炒蛋、土豆絲炒番茄、番茄肉片、清炒豆角、煮豆腐,南瓜湯和其他村民為我們做的黃燜麻鴨,楊太做菜時,有些配料好像薑和蒜頭都是即時向鄰居借來,充份表現出鄰里互助和分享的精神。

        飯後和楊氏夫婦握手道別後,乘車回凱里市區,晚上到環城西路九十八號的「亮歡寨」食飯,「亮歡寨」是黔東南州最火紅的餐廳,它做的「酸湯魚」譽滿貴州,前身是「快活林」酒家,始創於一九八六年,是第一家餐廳把「酸湯魚」帶到酒家大堂,加以發揚光大,成為凱里第一風味名菜,「亮歡寨」的建築和裝潢充滿苗寨民族風情,更有民族歌舞表演,很多外國名人和國家政要都曾經是座上客,口碑甚佳。兩年前「亮歡寨」決定走出凱里,在貴陽沙衝路開設分店。

        自家秘製湯底

        我們一行數十人在「亮歡寨」的大包廳食飯,六圍枱每圍坐十人左右,圓枱中間放了個電磁爐,上面放着一大盆橙紅色的酸湯,湯內有魚肉和很多配料,在慢慢煮熱,未食酸湯魚前,我們先食涼菜,有酸蘿蔔、拌黑木耳、花生米和米豆腐等,其中以黑木耳和米豆腐最合我口味。

        酸湯魚的湯底據說是用「亮歡寨」自家製的米酸,加上番茄,花椒、木姜子和廣菜等配料煮成,咸酸香辣的味道配合得天衣無縫,加上五斤重鮮甜的鬍子魚,是最精采甜美的火鍋湯底。鬍子魚其實是在美國經常食到的「貓魚(CatFish),肉質嫩滑無比,吸盡酸湯的精華,入口溶化,美味得難以形容,鄰桌杜氏一家很快便把五斤重的鬍子魚一掃而光,還即時「安歌」,再來一條,大鍋配菜甚多,我最愛水豆腐,生菜和薯粉,水豆腐吸取了酸湯味道,香滑無比,最精采的還是酸湯,兒子連盡兩碗,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大呼過癮。

        苗家大餅太座至愛

        其實除了招牌菜酸湯魚外,在「亮歡寨」也以食到很多苗族風味菜式,好像我們點的臘味拚盤、苗家紅燒肉、鹽菜土鴨、炒野菜、酸菜湯圓、苗家老煙肉、小米扣和苗家大餅等。苗族臘肉的煙燻味道香濃,肥中帶瘦,甘香豐膩,比在香港食慣的臘肉精采得多,苗家紅燒肉皮香肉滑,鬆化甘香,苗家大餅煎得金黃香脆,是太座至愛,小米扣是曲族特色菜,用小米拌以山棗蒸熟,香糯微甜,口感甚佳,最精采是酸菜湯圓,香甜的麻蓉饀跟咸酸菜一起食,甜中帶咸,感覺美妙。

        這是一頓食得非常愜意的晚飯,「亮歡寨」的「酸湯魚」確是名不虛傳,是人間美味,單是食這道菜已經值回票價,我們食了十多道菜,埋單連酒水每人只需一百元,絕對是物有所值。下次到貴州,記着到凱里或貴陽試試「亮歡寨」的「酸湯魚」。

        葉澍堃

        
■「亮歡寨」晚飯多款菜式。
■「亮歡寨」晚飯多款菜式。
■和張嘉兒及楊先生做的菜。
■和張嘉兒及楊先生做的菜。
■和許漢忠一家在「亮歡寨」。
■和許漢忠一家在「亮歡寨」。
■和太座跟巴仙村村民做飯。
■和太座跟巴仙村村民做飯。
■芹菜炒煙肉。
■芹菜炒煙肉。
■ 酸菜湯圓。 
■ 酸菜湯圓。 
■ 小米扣。
■ 小米扣。
■「亮歡寨」的酸湯魚
■「亮歡寨」的酸湯魚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