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雲
陳仲雲
陳仲雲

1322) 主日分享(九十三)-憂慮 (健康)

2015/02/01 17:24:17 網誌分類: 健康
01 Feb

          1322)    主日分享(九十三)-憂慮  (健康)

                  (不能解決問題) 01.02.2015

 

 

  作者:陳仲雲

                       ----憂慮---- 

 

主耶穌教導我們,面對生活需要,以及明天未發生的前景,不要去憂慮。原因是憂慮不能解決問題。同時對生命沒有任何益處。衪提出這樣教導,明顯是了解人性的弱點,一方面接納,其最終是希望我們生命進到成熟的信心。(太6:25/34)(出16:13/35)

 

 

問題是,我們其實也不想憂慮,只是腦海中這東西總是不願離開,是揮之不去,不斷纏繞著潛在的威脅,彷彿有一塊磁鐵吸引一連串的低沈想法。

 

 

憂慮其實是對潛在的危險提高警覺,這是人類進展過程中的基本生存能力。當腦部接收到恐懼的刺激時便開始感到憂慮,從而將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威脅上,迫使腦子暫時拋開其他事情,絞盡腦汁想出因應辦法。(註一)

 

 

人曉得透過腦部前額葉思考和分析,為要解決危機,一旦未能解決,人的思考便由正面轉而負面。腦部原始警報機制,推使人產生憂慮。憂慮升級會變成習慣,再升級便是強迫性焦慮,長期便變成情緒病。

 

 

記得在我信主頭七年,靈命成長很暢順,自覺也很愛主,內心或多或少,總有點內藏性的驕傲。這時便看不起經常靈性軟弱的肢體,滿以為軟弱了,很快便可以站起來,要不著常常浮浮沉沉於靈性起跌之中。在這時候,更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基督徒不輕易患上情緒病,只有信心軟弱的人才容易患上。其後看了一本書,是《如何克服抑鬱》書內其中一個重點,是介紹患病者信主,藉著信仰改變人的思想模式。一個不信主的患病者,也可靠著主對病情有好處,更何況信主的人,更應不易患上此病。

 

 

多年後,我對抑鬱課題有更多經歷和探討,回答這問題,不是非黑即白,事實上,憂鬱症的成因是十分複雜,信徒雖然可以靠主面對生活衝擊,但並不表示就有了免疫。信心的道路,是漫漫長路,有時生活擔子過重,一時不能承受,人便會崩潰。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信徒面對肢體患重病,會付出很開放和關懷的態度,給予患病肢體的支持。可是有肢體患上情緒病,無論是患者本人,抑或其他肢體,都有一種迴避的態度,總是不宜開放地提出代禱。加深了諱疾忌醫的心態。

 

 

無論是身體上的疾病,抑或情緒上的患病,也只是患病而已。基督徒會患上身體疾病,也有機會患上情緒病。或許信徒更易患上情緒病,因他面對罪特別敏感,如果不曉得常常到施恩座前,讓神洗去一切罪,便常有罪疚感,不精神錯亂才怪。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憂鬱症是因腦部化學物質,血清素(serotonin)缺少分泌,便令人產生憂慮。有神經科學家,腦部造影專家,利用新的醫療技術,採用一種叫腦部單光子射出電腦斷層攝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將一個情緒健康的人,與一個患有憂鬱症患者的腦部造影作比較,發現有所分別。(註二)

 

 

    這些造影,可幫助醫生決定採用那一種治療,做成莫大方便。憂鬱症一般採用幾種治療方法:(一)心理療法,最常用有以對談方式進行認知行為治療,(CBT)。(二)諮詢療法。(三)藥物療法。(四)電極療法。按其病況深淺而採用合適療法,只要有適度的治療,病況會漸漸好轉至穩定。

 

 

憂慮,不但未能幫助解決問題。同時長期憂慮,會造成腦部傷害。主耶穌教導面對憂慮,是採用「不要」。「不要」是一種選擇。意思是會不會憂慮可以揀。不過要擁有這種選擇能力,要基於有些條件,(一)沒有患上憂慮症,因這些症狀,會降低腦部對抗負面情緒的能力。(二)這人每天能以主耶穌為生命一切依靠的主宰,也能常常以神的國的事為念。(太6:25/34)

 

 

使徒保羅也從另一角度,去引證這個真理。他提出信徒「要」喜樂,喜樂的心態,自然就一無掛慮。一無掛慮,正正是憂慮的相反詞。保羅也提到「要」,也表明是一種選擇。主耶穌教導「不要」憂慮,保羅就教導「要」喜樂,因喜樂而沒有掛慮。秘訣是能否去靠主,透過主去學習禱告、祈求和感謝。(腓4:4/7)若能常常去做,便能有喜樂的心。一個喜樂的人,就會曉得用感恩的心情過生活,人若有這生命力,便能有力量去面對人生不同變化,不同方向而來的信心衝擊。不時經歷到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註一):《EQ》p83

 

(註二):參考《補腦全書》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