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料阿Sir講古
猛料阿Sir講古
猛料阿Sir講古

書信司 驛務司 巡捕房

2019/11/29 04:15:05 網誌分類: 生活
29 Nov
          上月談過香港郵筒,不知是陰差陽錯,還是有商人指路,香港回歸後郵筒變回「初創」的綠色。

          英國人於一八四一年佔領香港後不久,因處理軍人家書和香港與各地的連繫,郵政服務同年出現,基於戰略考慮和情報收集,郵政主要是書信傳遞,由遠在倫敦的英國郵政直接管轄及控制,而所有郵政服務均需親身到中環畢打街的郵政總局辦理。

          直至香港的英國軍隊和附近的戰爭減少及香港經濟慢慢成形,所有郵政服務於一八六○年五月交回香港政府書信司(今之郵政局長,Postmaster General)管理。香港於一八六二年十二月八日發行自己的郵票。

          開埠不久,殖民地政府因使用華洋分治方法,現今東角(灣仔銅鑼灣一帶)交外國人發展及居住,而上環則由華人發展成華人社區,當時很多華人已在海外包括東南西、美國和澳洲等地經商及「掘金(開採黃金礦工)」,而很多在上環的華商及居民經常需要走到畢打街才可寄出已貼郵票的信件,非常不便。當時郵筒已於英國本土街上設置及普遍使用。不知是殖民地政府自發舉動,還是華人要求,驛務司(書信司的新譯名稱)於一八七八年四月在上環的Bonham Street(文咸街)設置了一個郵筒,又安排在附近一商店出售郵票測試其實用性。

          雖然寄信的人不多,但招致破壞和偷竊信件(因那時郵費高昂,郵票有價,更使盜賊垂涎,特別是信件內的鈔票,早年因匯款服務昂貴及來郵寄鈔票是很普遍的),為減少損失,於同年十二月遷往位於今天林士街近德輔道中的船政廳(Harbour Master)附近,方便看管。同時又在西區巡捕房(當時的警署)外設置另一郵筒(香港的第二號郵筒),而巡捕房內設置一小郵局,供郵差使用及售賣郵票等。後來很多較偏遠地方,如赤柱和大埔等都有用這模式,郵政人員在巡捕房內營運郵政業務,既可保障郵件郵票安全,政府又可節省開支,而後來有一些例如西貢、長洲等警署,更由警察代售郵票及收發信件。

          自此,伴隨香港發展,驛務司開始在香港各區設置由英國皇家郵政訂製而附有皇家徽號標誌的郵筒。回歸後,雖然很多郵筒的皇家標誌都被漆上郵筒的綠色,但那皇室標誌仍清晰可見。數年前,香港郵政計劃拆除或用不同方法遮蓋那皇室標誌,引起一場小風波。當時,郵政署亦曾諮詢過我,我的看法是應保留及盡可能加以保護,免避日曬雨淋損毀,因始終是香港歷史一部份,不存在甚麼「去殖」或「戀殖」的狹隘思想。

          值得一提是香港郵政於今年六月二十八日於啟德發展區推出一款全新以玻璃纖維製造,外形以樹幹形態為藍本,後方印上代表泥土、水、樹根及空氣等的啟德基因條碼,象徵該發展區充滿生命力的郵筒(圖),為市民提供更佳的創意服務。

        前高級警司/警察博物館諮委/通識研究碩士

        何明新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