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燦傑
徐燦傑
徐燦傑

從「哥哥」看剩餘價值(下)

2020/09/28 05:13:18 網誌分類: 經濟
28 Sep
         上回我們講到,一代巨星張國榮沒有因為離世而被大家遺忘,甚至衍生出比他在世時更顯著的投資價值。那麼在金融世界中,有甚麼企業能產生這種堪比「哥哥」的「剩餘投資價值」呢?

          Prof J即時聯想到阿里巴巴(9988)的上市故事。1999年由馬雲創立的阿里巴巴,主要經營B2B(企業對企業)電子商貿業務,2007年11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編號取其諧音是1688,招股價13.5元,集資17億美元;其後公司股價一度急升至41.8元,一度被譽為「香港新股王」。

          然而好景不常,經歷2007至2008年的金融海嘯後,中國經濟深受打擊,在阿里巴巴主要客戶──內地中小企面臨強烈衝擊下,阿里主動降低會員費用,又增加開支救亡,拖累股價於08年10月跌穿4元,僅餘招股價約三成。

          雖然經過一輪大動作後,阿里於2009年重回正軌,股價曾反彈至20元以上,但大起大落令股民觸目驚心。阿里其後回購雅虎持有的約20%股權後,亦宣佈以每股13.5元「起點價」私有化,於2012年6月20日撤銷本港上市地位,短短不足五年的上市歷程「壽終正寢」。

          阿里雖放棄香港上市平台,卻不斷創造「剩餘價值」,在本業取得高速增長外,亦不斷透過收購做大做強,涉足金融、物流、雲儲存等極具潛力業務,並於兩年後在美國迅速「復活」上市,集資210億美元。

          往後發展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榮登全球巨企,去年強勢回歸「第二上市」,化身「9988」募集近千億港元,定價176元,較九年前「退場價」13.5元足足高出12倍,其後更高見292元,市值一度突破6萬億元!雖然「哥哥」與阿里巴巴處境不盡相同,前者是肉體已離開世界,但後者只是退出香港資本市場,然而他們之後產生的大量「剩餘價值」,特別是阿里的「華麗轉身」,是值得每個投資者研究的課題。

          但Prof J亦聯想到一種投資產品──牛熊證的「剩餘投資價值」,當買入牛證或熊證後遇到這個名詞,就絕對不是好事了,因為這代表你看錯投資方向,買入產品觸及「強制收回價格」,能取回的「剩餘投資價值」有多少,就視乎結算價與行使價差距,再除以兌換比率結果,有時更可能全軍覆沒。所以作任何投資決定前都要小心謹慎!

        註冊合規師公會投融資部總召集人

        徐燦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