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道明
潘道明
潘道明

水耕「菜」回家|農業市場的希望

2021/12/30 04:14:51 網誌分類: 經濟
30 Dec
          香港本地農業式微是眾所周知的「客觀事實」,不少人對此感到惋惜,但現實中願意付出較高價格去買本地蔬菜的消費者又有幾多人?本港蔬菜的價格競爭力一直比不上內地蔬菜,是當今殘酷的現實,亦某程度揭示了本地蔬菜的前景。筆者是新界原居民,從小在新界地區長大,非常明白本地土耕種菜的難處,故要令本港農業得以可持續發展,就要推陳出新,水耕農業便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向。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數字,2020年的本地農產品只供應全港所需蔬菜的1.6%,其餘大部份為內地供港蔬菜,另有一小部份屬外國進口;同時本港種植蔬菜農地亦只剩下347公頃,跟五年前相比,又已經⼤跌了兩成。相比本港蔬菜,內地蔬菜成本低而量多,故零售價至今一直處於低價傾銷的水平。
  雖然新冠疫情殺到,導致內地封城、全球運輸鏈斷裂等危機出現,令部份人重新思考本港在糧食自給自足的重要,但在這個「石屎森林」中,要重新激活農業發展可謂舉步維艱,除了市場需求外,農夫能否維持到收支平衡亦是關鍵。在土地成本及人工昂貴之下,坦白說,不論在室外抑或室內以傳統方法種植,根本都是「燒銀紙」。
  筆者從事水耕種植多年,親身感受到水耕農業在質量和產量方面的保證,而且市場目前仍是供不應求。以筆者菜場每日出產約50至60公斤沙律菜,平均每公斤批發價約70至80元,單單供應給酒店、航空公司、高檔食肆等已應接不暇,由此可見這種新穎的農業種植模式在香港存活率較高。若然在新界地方擁有農業大棚,更可以與太陽能產業公司合作,為水耕場加設太陽能板,參與港府推出的「上網電價」計劃。這種「光電+水耕」模式在香港大有作為,不但提升本地菜自給率,同時迎合發展綠色能源的市場趨勢,實在是一舉兩得。
香港水耕種植協會主席
潘道明
水耕「菜」回家|農業市場的希望
 水耕「菜」回家|農業市場的希望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