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道明
潘道明
潘道明

潘道明 - 展望香港農業|水耕「菜」回家

2022/03/10 04:13:02 網誌分類: 經濟
10 Mar
        多年以來,香港一直以金融業及服務業為經濟發展主體。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背後,本港的農業發展就日漸走下坡,達到式微的情況,如今產值佔比不足0.01%,對進口食品的依賴亦隨之而增加。

早於1980年,香港有不少於8000公頃農地。惟隨著城市發展,本港農地近年已愈來愈小,至約4523公頃。其中,只有約729公頃的農業用地屬於常耕農地,而荒置農地卻有達3794公頃。常耕農地大部份位於新界鄉郊地區及市區邊緣地帶。上水、林村、粉嶺和錦田的農業活動較為集中,亦有一些常耕農地零星散佈在打鼓嶺、元朗、天水圍及荃灣新市鎮邊緣地區。大部份農地均屬私人擁有,業權普遍分散,要有規劃發展有一定難度。

農業重燃希望,有機耕作是一個契機。隨著近十多年全球對健康食品的追求和環境保護的關注,香港政府與耕作團體開始推廣有機耕作,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至2000年後因應科技進步,農業亦加入科技和自動化技術,以及市民對食物安全和生活質素的期望有所改變,一些應用先進科技的新農業活動在香港日漸盛行,包括水耕種植及魚菜共生;這些農業活動都可以在溫室或種植大棚,甚至高樓大廈內進行。

水耕是一種利用營養液栽種植物的技術,可再分為開放式或封閉式。香港市場現時約有20個私人水耕種植場,分別設於新界的耕地或工業大廈內。據估計每天可生產約2000公斤水耕蔬菜,供應給餐廳、酒店、零售店等。

儘管本地農業在經濟收入方面的貢獻十分小,但對於促進經濟多元化,以至確保食物安全和可靠來源方面卻扮演重要角色。筆者期望政府會更積極推動本地農業的現代化及可持續發展,日後有更多利好政策出爐。
香港水耕種植協會主席
潘道明
潘道明 - 展望香港農業|水耕「菜」回家
 潘道明 - 展望香港農業|水耕「菜」回家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