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雲
陳仲雲
陳仲雲

1234) 轉載文章 – 我們學到了什麼 (教育)

2014/10/18 20:22:51 網誌分類: 教育
18 Oct

          1234)    轉載文章 我們學到了什麼   (教育)

                      (程介明)  18.10.2014

我們學到了什麼?

 

《信 報》教育評論:「佔中」很快就會進入第四周,已經等不到事件平息,再來總結。在事件中,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學習、不斷調節。人們的腦子,都忽然轉 得快起來,無論任何場合,人們都在思考、表態、辯論。與此同時,假如把視野的平面放得寬一點,把時間的縱軸放得長一點,也許這個不尋常的時刻,正是我們學 習現代社會的難得機會;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說,更是如此。

 

首先,此類社會群眾運動(裏面包含學生運動),在世界上已經是屢見不鮮,特別是大城市。此類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不一樣,不是出於什麼理想或者意識形 態,而是出於不滿、無奈、不服氣,於是上街。香港這次的事件,雖然是由政制改革開始,但是群眾的迅速、大量聚集,尤其是第二周開始,政改的目標已經不明 顯,群眾上街或者是籠統地不滿建制,或者是相反,不滿示威者。

 

群眾上街 普世現象

經歷過這樣的一次運動,而且是時間不短的運動,對於世界上類似的運動,就會加深認識;看到熒光幕上的報道,就會感同身受。這是一種時代的感受。對於 政治、對於政府、對於法律,都會有一種新的看法,如果孤立地看成是香港的問題,就會錯失了一個認識社會的機會;從中國來看,就是錯失了一個在中國國土上, 近距離觀察一個有代表性的、時代性的過程。

 

以全世界來說,政府的角色正在不斷受到挑戰,「政府」這個「建制」,正在掙扎:社會和政府自己,都以為政府能夠解決社會面臨的大問題,但是事實說 明,許多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政府的能力範圍。香港的運動,表面看、起火點無疑是「政改」,但是觀乎群眾的情緒,卻來自積累已久的社會不滿,即使這次事件 平息了,這種不滿會依然存在。這一點,其意義遠遠超過在「佔領」問題上的具體得失。

 

香港的情況,目前誰也不敢樂觀,但是遲早總得過去,視乎是和平還是流血而已。以香港的情況來看,似乎釀成大慘劇的機會很微,那是香港的大幸。這樣的 一場運動,對於香港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經歷,因此也是一次學習。有同事說,運動過後,香港將會是一個不同的香港。德國的「1968運動」(68er- Bewegung),就使得德國的社會形態產生很大的轉變。如何不同,難以逆料,大家都希望會向好的方面轉化。

 

其次,什麼是「一國兩制」。看來「一國兩制」的真正內涵,現在才遇到認真的挑戰。不論是中央政府,或者是香港市民,都彷彿現在才如夢初醒,才知道 「兩制」的差異原來是如此之大。當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讓戴卓爾夫人措手不及,鄧小平說的「馬照跑、舞照跳」,其實際的含義,已經無法事後臆測推 敲,但是按照近日內地的媒體所言,似乎把香港存在的意義,純粹看成是金融中心,是經濟價值,因此強調的是「繁榮、安定」。

 

一國兩制 真正考驗

因此,香港這個「特區」,只不過是一個GDP高一點的「經濟特區」。過去對於香港的種種「優惠」,難免只是一種經濟投資,假如回報不高,經濟價值不再,「一國兩制」的存在就沒有多大意義;而一切超乎「繁榮、安定」的要求,就容易被看成是「干擾」,需要排除。

 

但是在香港本地來說、在香港人看來,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動社會的發展,飽暖之後,必然會對於生活素質、環境醫療、教育文化有更高的要求,繼而渴求更多的經濟權益與政治權利,也包括人們對於政制的發展抱有期望。

 

對於此,有沒有外國勢力的影響,無關宏旨。即使外國勢力完全罷手(雖然從來就沒有這個可能性),這種發展規律也是不可逆的。很難想像,經濟水平高了、人們收入高了,人們就會埋頭純粹地只顧賺更多的錢。

 

習慣於用馬克思主義思考的,也許會覺得「經濟基礎」是根本的;可以狹義地認為「經濟好了,其他都會好」。這也許是中國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不 想再走「只顧革命,不顧生產」的回頭路。但是假如也是根據馬克思:有怎樣的經濟基礎,就有怎麼樣的「上層建築」(政治、文化、意識)。那麼當一個社會富起 來的時候,人們就會有不同於貧窮狀態的思想與期望。

 

當國家窮的時候,人們會渴望富起來。對於國家的富強,他們會振奮、感激。當人們習慣於富裕的時候,人們就會把富裕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很快會超越 純粹的經濟需求。第一步先是關注改善膳食、衣着、醫療、住房;第二步就會關注環境的素質;第三步就會關注財富的分配(「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社會 問題;進一步就會講究權益與權利,也就是政治問題。這幾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不可能要求民眾停留在滿足於溫飽的狀態。

 

況且,眾多的八十後,他們根本就沒有過過貧窮的日子,「富」對於他們來說是當然的,就會在「富」以外有所訴求;這是他們這一代「富國子弟」的特色。 而香港的「八十後」,他們從來看到的中國,就是「強國」;沒有中國從「弱」到「強」、從「窮」到「富」的體驗,他們只有按照自己的生活和經歷,來決定他們 對中國的感情。要他們「憶苦思甜」來感激政府給中國帶來的新生,是不容易的,因為那不符合人類學習的規律。

 

認識香港 大開眼界

第三,香港人恐怕也從事件之中,更加認識自己的香港社會。現在的學生不一樣了,因為今次事件,不論是否支持「佔領」行動,學生都更加認識香港。不論 支持不支持佔領,香港人也會對學生從此另眼相看。許多人都帶着複雜的心情看學生:他們激烈的時候,會覺得過分;看到他們在佔領區書桌做功課,又覺得他們可 嘉。

 

警察,也給人們看到了他們的堅守與委屈。雖然出了不幸的打人事件,即使最激烈的媒體,也不敢把警察描繪為敵人。其實,也許他們不知道,他們正在成為 全球矚目的典範。警察對付示威群眾,原來是不必弄得遍地頭破血流的!他們也許沒想到,他們的勝利,不在於擊退集結的人群,而在於忍讓和涵養,在於沒有把學 生和群眾當成敵人。雖則他們精神與肉體,都承擔着巨大的付出。

 

有朋友說,甚至對於香港的黑社會,也大開眼界,竟然是如此公然、如此龐大而有組織,又膽敢介入政治。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