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老人專題

2015/10/29 11:24:33 網誌分類: 唸經修行
29 Oct

香河老人專題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十時四十五分,八十八歲高齡的河北省香河縣淑陽鎮胡莊村周鳳臣老人(俗稱香河老人)停止了心跳與呼吸。但是,老人停止呼吸和心跳後二十四小時體溫不降,一星期後身體柔軟如常, 手背甚至還有血液流動,頭部太陽穴的血管清晰而且有彈性。一九九五年夏,自我演化成佛教界視為獲得正果的完好肉身,佛家稱為“金剛琉璃體”。到現在,十多年過去了,老人遺體在常溫下不僅不腐,而且自體內發出芳香的氣味。我國佛教界著名人士對老人“肉身”存世,十分欣慰和推祟,充分肯定了老人修持所達到的境界,紛紛前來老人故居拜望老人。

 

周鳳臣老人五十年來天天供佛燒香並常年吃素,作為—位普通的農家婦女,雖讀不懂儒釋道諸般學說大經大論,但她以一顆誠敬之心面對天地,以一顆慈悲之心面對人生,從而感悟到世間善惡因果的本質規律和人生的基本法則。她不僅自己持戒精嚴身體力行,還以各種方式教化後人。她的後輩兒孫只要提起老人,就想起她經常掛在口頭的五句話。這是她總結出的做人的五條標準:

 

第一、走到天邊,口要對著心,心眼兒要放在正地方;

第二、遇事多替別人著想,不要光想著自己;

第三、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第四、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第五、一個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壞事也有人知道,最終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艱辛的一生

 

周鳳臣老人於1905年11月2日出生在香河縣淑陽鎮東北街,1992年11月24日22時45分在北京長子楊守德家中停止呼吸。

 

老人的娘家周姓是香河縣大戶人家,祖上異人輩出。據傳,老人的爺爺腿功極佳。舊時年月,京東八縣有個風俗,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都去平谷縣丫髻山趕廟會,朝拜王二奶奶等諸位神仙。香河縣距丫髻山百多華里,趕廟會的青壯小伙子往返一次需要三天。周老漢卻待大家走後第二天早晨動身,當天趕到山上與眾鄉親耍鬧一番,即日晚上便可返回香河家中悠閒地品茶。如今上年紀的人提起此事還噴噴稱奇。周鳳臣老人還有一位二爺爺,當時被人譽為“神童”,”早歲便中了貢生。卻淡於名韁利鎖,心系白雲野鶴,20歲上飄然遁世,不知所終。

 

周鳳臣老人的父親周德元生卒年不可考,擅長繪畫,是晚清科舉官吏。朝廷曾派遣去山西某縣任縣令,因路途迢迢,道路阻塞而未到職,後留任北京為官。老人曾對後人提起,她小時曾見過父親與李鴻章的合影及留下的頂帶花翎。

 

周鳳臣老人有兄、弟各一人,均受過較高教育。其兄英年早逝;其弟現仍居北京。

 

民國初年,周氏舉家進京,周鳳臣老人那時8歲,不願赴京,便留在香河縣,寄住於姑姑家中。姑姑家境寬裕,待她如掌上明珠。依照封建禮教令其纏足,又感其體弱多病,常常帶往寺廟焚香禮佛,布施齋僧,以求蔭佑。周鳳臣老人自幼天資靈慧,心地善良。由於自己飽受病苦折磨,並且目睹黎民百姓生老病死,掙扎於水深火熱之中,便從小立志學醫,以拯救一方眾生。無奈是個女兒家,姑姑圍於封建禮教,將其藏於深閨,竟不得讀書識字,更難得接觸醫學。在姑姑家長到20歲時,姑姑捨不得她遠嫁,便作主將她嫁與本鎮胡莊村楊景山之子楊士傑為妻。

 

楊士傑在楊氏兄弟中大排行第四,後人多稱周鳳臣老人為楊四奶奶。

 

楊家世代祖居香河,務農為生,並以擅長做豆腐聞名四鄉。楊氏宗族素來以厚道正直為家風,祟尚積德行善、布施僧道。周鳳臣老人的公爹有一位長輩就因了機緣,削髮出家,與青燈古佛終身相伴。

 

周鳳臣老人的公爹識文達字,是縣學堂的先生兼門斗。那時,若逢鄉中有人科考得中,楊老先生便趕去該村報喜,先在村口放炮三聲,昭示天地,再向中榜之人的親眷遞送喜報。楊老先生為人俠義,古道熱腸,鄉人多喜歡與之交往。遇有廟會,便被公眾推舉為會頭。楊老先生還寫得一手好字,鄰村白廟的匾額係其親筆所題,廟中的功德石碑上也刻有其芳名。

 

周鳳臣老人嫁到楊家時,公爹已經仙逝。其時,由於世道動亂,楊家境況漸衰,兄弟們分家另過。迫於生計、丈夫楊士傑常年在外謀職。家中的各項操持,包括田地裡的粗重活計,全部扔給周鳳臣老人。可憐她身單力薄,一雙小腳,受盡勞累。現在村里上了年紀的老太太還提起,當年周鳳臣老人剛到莊稼地,連草和苗都分不清,只好偷偷問小孩子。但老人生性剛強,忍著磨難,歷盡艱辛,撫養兒女,勤儉持家,將日子過得井井有條。

 

後來,丈夫去闖天津衛,長期沒有音訊。有鄉人捎來口信,說他在天津生計無著,處境險惡,周鳳臣老人聽罷,拖兒帶女,去天津尋夫。歷盡艱難,終於找到丈夫,將其解救回家。從天津歸來,丈夫到窯地當了一個帳房先生,一家人才安定下來。

 

可是,“四清”時期劃分家庭成份時,楊士傑因為當過帳房先生,家庭成份劃得較高。周鳳臣老人生怕為此誤了兒孫前程,日夜懸著一顆心。“文化大革命”期間,長孫楊學強在小學校加入了“紅小兵”組織,老人方如釋重負,消除心中多年隱憂。

 

周鳳臣老人一生多災多難,殘酷的命運打擊接連不斷。她膝下二兒五女1940年,大女兒13歲,到了剛剛能替她分擔家務和憂愁的年齡,卻突然被一場暴病奪去生命,老人痛失愛女,肝腸寸斷。

 

1968年冬,35歲的大兒媳溫玉蘭因腦溢血突然病故,遺下四個孩子。老人艱難地承擔起撫養四個孫兒孫女的重擔。那時,最大的孫女12歲,最小的孫子才兩歲,而丈夫在村里務農一年到頭掙不下幾個工分,僅靠在北京工作的長子楊守德每月寄來一點錢,維持一家數口的生活。大孫女楊淑玲不得不中途輟學,過早地幫老人分擔些家務重擔。由於生活實在艱難,被迫將小孫子楊學順送給本縣一家沒兒沒女的人家做養子,因哭鬧不止才又抱回來。老人每提及此事就傷心落淚。

 

1970年春,身體一向強壯的丈夫一夜長睡不醒,撒手西去,家裡又少了個主心骨。

 

1990年冬,二女兒楊秀清也因重病不治,先於老人謝世。老人再次嚐到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

 

周鳳臣老人一生治癒的病人不計其數,自己卻飽受病痛折磨。她38歲時大病一場,臥床不起達40多天,全靠三嫂子餵一口吃一口,才得以維持生命。後來老人的一位舅媽採用民間療法為其去疾,並勸其從此素食齋戒。老人應允後,病體方漸漸痊癒。

 

從那以後,老人嚴格修持,堅持茹素,不沾葷腥,直至臨終,達半個世紀之久,從未動搖。

 

“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們拆廟毀像、亂批亂鬥,老人痛心疾首,暗自垂淚。由於老人燒香敬佛,診病治病,家中佛龕被毀,家裡僅有的長木櫃和兩隻箱子被人抬走,娘家陪嫁的金銀首飾和辛辛苦苦積攢的一點財產被人趁亂打劫一空,人也被村里“造反派”押到會上批鬥,受盡屈辱、打罵。白天,村里派人在家裡監視,老人就趁夜深人靜時躲著外人燒香。大年三十有人監視到半夜零點,老人等他們走後,仔細關好門窗虔心拜佛。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中,老人沒有向厄運低頭,而是堅持修行不輟,從未間斷過一天。

 

1976年9月,為撫養幾個孫兒,老人離開故鄉熱土,隨長子一家遷入北京,繼續操勞。直到80歲高齡,不慎滑倒扭傷左腳,方才卸下繁重的家務重擔。那年冬天,老人右手突然潰爛,流膿流血,指甲全部脫落,疼得老人徹夜難眠,長達一個月之久,在醫院無法醫治的情況下,老人自己用草藥敷治,又經一個月方好。但以後右手失去活動能力兩年多,吃飯都無法拿筷子? 到了晚年,老人仍一絲不苟地堅持每日三餐前供奉佛菩薩。她行走不便,就扶著窗台、桌子一步一挪地到佛前焚香。實在動不了時,老人就在床上點燃三支香,喚來三歲的曾外孫女,幫自己把香獻到佛前。逢到有人送來新鮮水果點心,哪怕幾個小棗兒,老人也要先供了佛以後再食用。

 

秋冬時節,老人身體格外虛弱,兒女們從營養上考慮,屢勸老人吃些雞蛋等物。可是老人仍不改初衷,告誡晚輩:“人要貪吃葷腥,吃一口還一口。”

 

1992年春節過後,老人多次要求回香河,兒孫百般勸阻。直到8月,實在拗不過老人,才將老人接回老家安居。

 

嚴謹的家教

 

 

周鳳臣老人作為—位普通的農家婦女,雖讀不懂儒釋道諸般學說大經大論,但她以一顆誠敬之心面對天地,以一顆慈悲之心面對人生,從而感悟到世間善惡因果的本質規律和人生的基本法則。她不僅自己持戒精嚴身體力行,還以各種方式教化後人。她的後輩兒孫只要提起老人,就想起她經常掛在口頭的五句話。這是她總結出的做人的五條標準:第一,走到天邊,口要對著心,心眼兒要放在正地方;第二,遇事多替別人著想,不要光想著自己;第三,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第四,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不要把它看得太重;第五,一個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壞事也有人知道,最終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為教育家人相心因果輪迴報應,老人經常講述一些善惡終有報的故事教育兒孫,讓他們多做好事,多行善事。老人常說:“你們看說書講古的,好人最終都有好報,壞人最終都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早晚的事兒。”

 

老人對後輩兒孫不僅在生活上關心,更注重對他們道德品質的培養。特別是對四個失去母親,由她親手拉扯大的孫兒孫女,管束尤其嚴格。她認為,一個人只有從小教化,樹立正確的善惡標準,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長大了才能走正道。所以,她在兒孫很小的時候就告誡他們,“學好別學壞,別學偷雞拔煙袋。”

 

長孫楊學強和小孫楊學順記得,上小學時,老人每天都早早叫他們起來,到學校去打掃教室、擦桌椅、生爐子。兩人常年堅持,養成習慣,班級的好人好事本上,小哥倆兒的名字總是排在第一名。班上的同學有病,老人知道以後,就打發他們去家裡看望,幫助補習功課,以養成助人為樂的好風尚。村里有一個同學,家裡十分貧困,中午經常吃不上飯。楊學強見了,心裡不忍,中午回家吃完飯,再拿上一塊玉米餅子偷偷送給他吃。天長日久,這事被老人察覺。有一天老人跟在孫子身後,跟到學校,看明白這件事,心中十分讚許。

 

老人對孫子們說:“做好事不要圖表揚,不要圖回報。做人要對得起天,對得起地,好心驚動天和地。” 遇到孫兒在外面和小伙伴打架,老人總是嚴厲批評自己的孫兒,並強令他們去人家裡賠禮道歉,給他們幼小心靈灌輸自我約束和遇事忍讓的美德。他們長大以後,老人又諄諄教導他們珍惜時間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她常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她的教育下,四個孫輩品學兼優,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楊學強、楊學順不負老人重望,雙雙考上大學。

 

長孫楊學強在老人身邊長大,老人對他格外疼愛,也深知他的弱點,對他傾注了很大心血。楊學強至今對老人的教導言猶在耳。老人說,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行得端,走得正;在外面工作,要懂得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千萬別背個不好的名聲。對誰都要把心眼兒放在正地方,做啥事來回想想,別自己好就好,不管別人。“針過去了,線也得過去,得讓大家都過得去”“遇到名利上的事,該你得的你就得,不該你得的,就不能得,不要斤斤計較。”針對楊學強性情耿直,脾氣火爆,老人勸誡他平時多注意,講話不要傷人,待人接物要禮讓三分,明白“吃虧是福”的道理。這些話都印在楊學強的心裡,對他的成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周鳳臣老人崇尚孔孟之道,崇尚仁義禮智心的東方傳統美德。她以“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的古訓嚴格訓導後人,重視對他們孝道的培養。她自己也恪守孝道,被後人稱頌。

 

她的婆母在堂時,對她和三嫂子不好,有時甚至失之刻薄。可她以寬容之心對待婆母。婆母晚年重病在床,她和三嫂子煎湯熬藥,盡心盡力服侍在身邊。婆母彌留之際拉著兩個兒媳的手熱淚橫流,為自己錯待她們愧悔不己。周鳳臣老人對自己的兒媳孫媳們一概視同己出,待之慈祥和善,婆媳之間互敬互諒,從沒紅過臉。

 

周鳳臣老人和三嫂子非常投緣。三嫂子也最信服周鳳臣老人的言行,三嫂子做了婆婆以後,曾想對自己兒媳使威風,周鳳臣老人知道後勸她說:“咱們那時咋過來的?將心比心,你得改改規矩!”三嫂子深受啟發,從此改變對兒媳的態度。結果,這一家人婆媳和睦,兒女孝順,日子過得很舒心。三嫂子也以95歲高齡善終。

 

周鳳臣老人的四女兒楊秀華,為和老人一起撫養嫂子遺下的四個孩子,到了27歲還沒有出嫁。後經老人勸說才找了婆家,婚後婆媳關係不太好,四女兒回家來向老人傾訴。老人則批評自己的女兒要以忍讓之心孝敬長輩,不許頂撞婆母。“她對你好不好,那是她的事,你把好心眼兒擱在正地方,終歸有一天她會知道。”“你看,你奶奶待我不好,等到她動不了那一天,我盡心侍候她,她說我對不起你,她那時就知道我對她好了……

 

四女兒從老人的言行中找到精神的慰藉,逐漸平衡了心理,開始注意處理好與長輩人的關係。老人經常在私下里殷殷囑咐四女兒的孩子們:“你們得好好孝順你媽,她太不容易,你們要不孝順她,她還有啥熬頭兒?”

 

楊學強考上大學以後,老人特地囑咐他要盡到長幼尊卑的禮數,當了大學生不要忘記家鄉父老和貧苦的親戚。那時,楊學強剛入學,每月只有7元錢津貼,還是省吃儉用,攢出20元錢,給香河農村的兩位姑姑家各寄了10元錢,兩家皆很歡喜。

 

周風臣老人雖然在貧困苦難的日子中煎熬,可她依舊把錢財看得很淡。“文化大革命”抄家時,她並沒有把家中的財產和半世積蓄放在心上,僅將一罐治療小兒驚風用的白蜂蜜偷偷埋在院子裡,以備日後治病救人之用。“文化大革命”後期落實政策,歸還財物,老人的兒孫們商量如何索還被抄走的財產,老人淡談地說:“人家拿去就拿去了,還要它幹什麼?”兒孫們只好作罷。

 

1992年11月10日到11月24日,老人在其彌留之際最後半個月時間裡,又對兒孫們今後做人的品行,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教化。她毫不留情地將家人以前每個人的所作所為和心靈深處的污點一一揭示無遺,說得家人心服口服,對自己一生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和做人準則有了明確的認識。

 

在此期間,老人身邊發生了幾件耐人尋味的事情。

 

1992年11月9日,得知老人病重住院,長子楊守德開車同幾位家里人從北京趕回香河探視。途中在通縣加油,遇到一位老婦人抱著小孩前來乞討。楊守德惦念母親,心情焦躁,加上口袋裡沒有零錢,便讓其他人拿點零錢出來。但其中一位家里人說,這是壞人來騙錢的,不但沒給錢反而將其趕走。回到香河,沒有人提及此事。可是,11月10日晚間,老人競感知到了此事的原委。她訓斥兒女們說:“要飯的不都是壞人,你沒零錢,就給個三十二十的不算啥!”她還問長孫:“以前我囑咐你的話,記住了沒有?”長孫含淚答應記住了。老人又說:“以後遇到化緣修廟的,多給點錢。”

 

11月8日晚,老人提出要吃“消炎痛”,讓家里人打開自己常年隨身的幾個布包袱翻找。兒女們挨個把包袱抖個底朝天,忙活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這時,老人把家人叫到一起,意味深長地對他們說:“讓你們找藥是假,我是讓你們翻翻看,我這包袱裡有沒有值錢的東西。你們要懂得,錢財是身外之物,生帶不來,死也帶不去。”

 

面對包袱中一堆針頭線腦碎布片等日用雜物,面對老人那雙深邃而澄澈的雙眼,家人恍然大悟,失聲痛哭。

 

11月19日早晨,老人讓全家人打掃房間衛生,並對每個人都做了分工。有的擦桌子,有的整理衣服被褥,有的清掃牆壁。老人特意安排她最放心不下的一個女兒和一個孫子清理地面。那些天雨雪連連,屋子人來人往,地面踏得泥土老厚。兩人先用鍬鏟,又跪在地上一寸一寸地用冷水擦洗。大冷的天,兩人累得滿頭大汗,髒水倒出去幾大盆,直擦得露出乾淨的水泥地面。清洗完地面,這位拄拐杖來的女兒,競奇蹟般地扔下拐杖行走自如了。

 

由於老人教化有方,後輩兒孫無論做工務農、從政經商,都是本本份份,勤勤懇懇,為人正直善良,不染惡習。老人親手撫養的兩個孫子,在高等學府深造後,都成了部隊幹部。他們為日後保護老人肉身存世,起了關鍵作用。

 

 

 

德被鄉里

 

 

有感於人生無常、眾生病苦,周鳳臣老人行醫救人的願望一直不泯。據老人長子楊守德回憶,她年輕時曾央求丈夫楊士傑將一位身懷絕技的修行人請到家中,向她討教治療臆病邪病、小兒驚風和農村各種常見病的方法。周鳳臣老人心有靈犀一點通,過耳不忘,盡得其真傳,再加上自己潛心修持,慢慢掌握了特殊診療技能,遇有鄉親們染有沈痾,久治不愈,老人只要上手,便能手到病除,而且用藥簡單,大都是莊稼院裡常見的黑豆、桃樹枝、草木灰等等。治療小兒疾病,同樣是藥店賣的小兒藥品,經她吩咐,服下後即有特效,令人不可思議。老人常年治病救人,積德行善,有求必應,漸漸聲名遠播,連很遠的渠口鎮都有人來求醫問藥。村里人尤其是婦女和孩子,有個病病災災,都願意找她看,又方便又省錢。而且,凡是經老人手治過的病,幾乎沒聽說有再犯的。

 

胡莊村的杜金鳳老太太說:“楊四嫂子跟咱莊上的老太太一樣,平平常常,不同的地方是心腸特別慈善,暗地裡修好兒,村里老戶人家沒讓她瞧過病的不多。 ”杜老太太一家幾代人都沾過周鳳臣老人的光。她自己年輕時,有毛病就往老人家裡跑。她的大女兒生下10多天受丁驚嚇,老人給治了兩次就痊癒。她的大兒子生下才兩天就“抽綿風”,又請老人給救治。老人先給些白蜂蜜水灌下,又天天到家給推拿,經過半個多月精心調治,才保住了一條命。

 

1989年夏天,周鳳臣老人80多歲,從北京長子家回香河,在村口碰上杜老太太帶著小孫子玩。周鳳臣老人見這孩子生得乾瘦,十分心疼,把手放在孩子肋部說這孩子必是脾胃不好,兩肋發漲。孩子果然嚷著那兒疼。老人順手給孩子划拉划拉,推推拿拿,總共七遍,也沒吃藥,孩子就好了。

 

老人有位東鄰,早年犯了一種怪病,時常魂不守舍,迷迷糊糊。多年來千方百計請人醫治,花了很多錢也沒治好,甚至連病因也沒查出來。最後找到周鳳臣老人,老人馬上查出他的病因,是年輕時在青島遇上日本鬼子飛機扔炸彈,他躲在桌子底下受了驚嚇。老人用特殊方法治了兩次,沒花一分錢就大病痊癒。

 

土改時期任村幹部的王秀英,是老人要好的姐妹。王秀英的小兒子兩周歲時發燒不退,越打針越重,眼瞅孩子就不行了。王秀英只能抱著孩子在炕上落淚。周鳳臣老人得知這個情況,忙熬了一壺草藥水,送去給娘倆兒同時喝下。沒多久,一直昏迷不醒的孩子,就睜開眼睛叫媽了。王秀英的三女兒,也是老人從死亡線上給拉回來的。

 

村民張淑玉對周風臣老人治病的神效深有體會。當年,她不知是風寒還是感染,嗓子疼得受不了,縣醫院診斷為咽炎,可是吃什麼藥也不見好。當時,周鳳臣老人已經去北京。張淑玉便趕到北京找老人治療。老人告訴她一個很簡單的治療方法。她回家後,按老人吩咐辦,嗓子豁然痊癒。

 

鄉村教師尉成財多次談到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那是1964年春天,他騎車到學校找學生挖樹苗,在操場剛下車,就感覺后腰吹進一股涼風,沿脊背直沖向後腦。回到家後開始發高燒,臥床不起。家人遍請縣城名醫,連續兩週打針吃藥,可就是高燒不退。這時周鳳臣老人到他家來,一見尉成財就說他被邪氣所犯。老人回家找了些莊稼院常備的草藥,送給他熬水喝。水喝完,尉成財的病就好了。

 

尉成財的岳母對此事深感不解,問周鳳臣老人為啥不用號脈就能抓藥?老人笑著說:“眼睛幹啥使的?”

 

如今,尉成財的岳母還感嘆著對人說:“那時候,村里人誰有病都在她心裡裝著,有事你不用找她,她自己就來,口說借個什麼東西使使,其實,老太太是給你瞧病來啦!而且,她隨手抓的藥,不管什麼,你吃了就管用,你說神不神?”

 

“文化大革命”初期,有一天晚上,老人被批鬥了一天,剛剛躺下休息,就被急促的敲窗聲驚醒。原來,有一個村民孩子突然病重,當時請醫生都來不及。這位村民白天曾參與了批鬥老人,可為了孩子的性命,只好硬著頭皮來求助。老人一聽孩子病得不輕,顧不了許多,吩咐說:“趕緊抱進來吧,我也豁出去了,大不了明天再撅著去。”忙到深夜,使孩子轉危為安。周鳳臣老人為家鄉百姓治病救命的事蹟數不勝數,大都是鄉親們自己親口講述的,其中有不少事情,連兒孫都不知道。

 

 

 

特異顯化

 

 

據家人和鄉親們回憶,周鳳臣老人到了晚年,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特異感知功能。

 

1983年夏季的一天,二孫女楊淑麗中午放學時沒回家。不一會兒,有位同學風風火火跑來報信,說楊淑麗讓大汽車給撞了。家里人立刻著了慌。老人卻根本沒著急,好像事先知道要發生這件事一樣告訴家人說:“你們都踏實住唆,淑麗沒事,她一會兒就回來了。”果然,下午兩點多鐘,一位司機陪楊淑麗走回家來。這位肇事的司機心有餘悸地說:“撞上孩子以後,我心想這下完了,就看見一團氣裹著孩子滾出十幾米遠。我剎住車,抱起孩子趕緊往醫院跑,一檢查,內傷外傷一點也沒有。”

 

楊淑麗自己說:“汽車撞過來,我像飛起來一樣,摔出去老遠,爬起來哪也不疼,我想回來,叔叔不答應,非拉、我去醫院檢查。”

 

這樣人命關天的大事,周鳳臣老人何以知曉會化險為夷,將永遠是個謎了。長孫楊學強也遭遇過危及生命的災禍,當時奇蹟般地死裡逃生,大概也只有老人自己知道個中奧秘了。

 

周鳳臣老人去北京居住以後,鄉親們逢去北京辦事,大都去看望老人。往往客人一進門,老人就道出來人到北京做什麼事,同行有幾個人等等,均準確無誤。要是誰請老人看病,她也預先知道,先道出病情,再拿出早已各好的藥,使來人大惑不解。

 

早在1985年春天,她就對四女兒楊秀華說:“我呀,已經修成了,我是個肉身了。”後來的幾年裡,她還多次向其他女兒、外孫、孫兒們提起或暗示此事。當時家人未解其意,只當是老人年歲大了,沒把這些話當真。

 

1992年11月,老人在彌留之際,又當著全家人的面說:“我的事大著呢,不但讓香河縣知道,還要讓全中國知道,最後讓全世界都知道。”20多位晚輩家人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能理解老人的話。直到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才使家人恍然大悟。

 

周鳳臣老人對自己遺體最後回家鄉安置,可以說是早做了一番長期打算。

 

現在家中安置老人的土房,是1963年春天由老人親手操辦蓋起采的。當初,生產隊在村東頭給老人安排了房基地,可她卻看好了這塊地方。那時,這裡是村里老張家的舊房。老人不惜用五間房的新木料換了過來。1976年去北京長子家中居住,臨走前,給兩個兒子分家,把家裡五間房分成兩份,每個兒子各兩間半。長孫勸老人:“咱全家都去北京,還要這兩間舊房給誰住?”老人笑道:“這你不懂!”

 

以後每逢家裡修房,老人都要長孫寄一部分修繕費回去。1989年9月,老人聽說次子楊守玉要翻蓋全部舊房,就專程趕回去,給兩個兒子重新補辦了分房手續。在老人執意勸說下,楊守玉只好扒掉屬於自己的兩間半舊房重新翻建。屬於長子楊守德的兩間半土房,仍保持原貌空在那裡。如今,這處土房為安置和保護老人遺體派上了大用場。1993年5月,人體科學專家們考察之初就指出,保存老人遺體的最佳環境就是農村的土房土炕。當專家們了解到老人為這兩間半舊房所做的一系列安排之後,莫不由衷讚歎。

 

1992年11月,88歲高齡的周鳳臣老人,在停止呼吸前的半個多月時間裡,為自己遺體不腐做了充分的生理和心理準備。從禁食、嘔吐、排泄、咳痰到淨口淨身,整個過程有條不紊,讓家人親身經歷和目睹了老人的神奇功能和超常的環境變化。

 

11月6日,老人突然感到身體不適,咳嗽不止,拒絕進食,經香河縣醫院檢查,診斷為急性肺炎並住院進行治療。住院期間,老人多次出現異常嘔吐,有時喝一口水能吐出一碗嘔吐物,裡面有紅色蝌蚪狀的東西和黑色小米粒狀的硬物。

 

11月10日,老人強烈要求回家,兒女伯老人有個三長兩短,堅決不同意出院。老人說:“你們再不讓我回家,我就讓你們後悔!”兒女仍不同意。老人當時脈搏和心跳都停止下來,呈現嚴重休克狀態。兒女們嚇慌了,哭叫著答應老人回家。老人立即回應一聲,呼吸、心跳、神智又恢復正常,情況令人驚異。中午,老人被接回家中。

 

老人回家以後,身體虛弱到極點,兒女們開始為她準備後事,當晚抬上靈床,但老人神智始終清醒,不願意躺在靈床上。家人又將老人抬回炕上。第二天老人身體情況有所緩解,家人又開始對老人進行輸液治療。到15日,老人身體基本恢復正常,並要求進食。從此時起,老人飲食習慣發生巨大變化,由以前怕涼,一下子變為怕熱,家人只好給她吃涼飯,喝涼水。在9天未進食未排便情況下,15日上午,老人出現了異常排便。此次排便呈噴湧狀,量大粘稠.顏色為棕褐色。以後直到老人停止呼吸,每天都大量排便。

 

16日凌晨,老人又開始大量咳痰,達3個小時。痰中含有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塊狀物。這天晚上,老人又要求用涼水嗽口,整整一天一夜沒有間斷。

 

19日早晨,老人讓家人給她用涼水擦身,並用清涼油塗抹全身主要穴位。

 

在那些日子裡,老人雖然躺在床上,但兒孫們在外幹什麼,都瞭如指掌。11月9日老人在香河縣醫院裡對小女兒說:“你大哥他們一會兒就來。”此話說完五分鐘後,老人的長子就進了屋。11月10日晚,老人的小孫楊學順還沒趕回來,家人為安慰老人,說他一會兒就回來。老人搖搖頭說:“他明天才能回來呢。”果然第二天上午楊學順從徐州匆匆趕回家中。

 

11月16日,老人對長孫和身邊的其他人說:“我的能耐大著呢,可以使水(指打點滴的藥水)不流。”當天,老人不願意再輸液,家人堅持要給老人輸。結果醫生在老人手臂腳部扎了五次,每次都有回血,可藥水就是輸不進去,醫生和家人只好作罷。

 

此間,老人身邊的特異環境顯示,更讓家人大開眼界。11月16日,老人吩咐家人用紅紙紮200朵大紅花。家人照辦。11月17日下午4時,又依老人吩咐,家裡20多口人聚齊,在院子裡將紅花全部燒掉。半小時以後,全家人都看到家門正南方的天空中出現四個熊熊燃燒的大火球,顏色呈玫瑰紅色,十分艷麗,直徑足有一米多,持續時間長達3—5分鐘。長孫問大家:“都看到了嗎?”大家齊聲回答:“看到了。”長孫轉身進屋時,大火球同時消失。

 

11月20日夜裡零點,老人安排家人護送自己離開香河回北京。老人躺在車裡,頭上蒙著被子,可車走到哪兒她都知道。車過吳村橋時,她說:“進通縣了。”車到八王墳時,她說:“走四環路。”到健翔橋時,她說:“快到家了。”老人回北京後開始拒絕進食

 

11月24日22時45分,老人自己拔掉氧氣管說:“我要睡覺了,不需要它了。”隨後安祥地合了雙眼,停止了呼吸和心跳。老人停止呼吸以後,24小時體溫不降,一周後肢體仍柔軟如常,手背甚至還有血液流動,頭部太陽穴的血管清晰而且有彈性。此間,老人長孫工作單位的有關領導前去探視,見狀大為驚訝,認為老人的情況不能等閒視之。以後連續幾個月裡,老人遺體在常溫常壓下自然脫水、脫油脂,包括盛夏酷暑季節,此過程仍然不間斷。老人停止呼吸前後所顯現的一系列生機能量活動和特異環境顯化,絕非常規思維所能理解,現代科學也無法做出解釋,令兒孫們震驚和迷惑,沒有對老人遺體做出草率處理,才得以使遺體從容演化成佛教所稱之的“肉身”。

 

1993年5月初,我國人體科學工作者得知周鳳臣老人遺體不腐的消息後,立即組成綜合調查組,對老人遺體進行了科學考察,充分肯定了老人造體存世的寶貴價值,並協同有關單位將老人遺體安置回村。隨後,專家們在老人家鄉,對她的生平事蹟進行了長達月餘的深入調查,了解到許多涉及生命奧秘的寶貴資料。專家們吃驚地發現,老人對自己最後歸宿和遺體存世等事情早已了然於胸,並做了相應安排。

 

專家們還確認,周鳳臣老人遺體至今不腐,留下了肉身演化全過程的科學觀測資料,為我國人體科學研究提供了難得的特異生命演化實例,也為全人類留下了珍貴的遺產。老人所具備的非常規診病治病、特異心靈傳感等一系列人體潛在功能和超常現象,與21世紀人體科學研究需要突破的前沿科學密切相關。

 

中國佛教界著名人士聞知老人肉身遺世的消息,十分欣慰和推祟,充分肯定了老人修持所達到的境界,並提出具體安置意見。他們指出,在世風日下的今天,老人現身說法,她的事蹟將教育和鼓舞後人。老人的生平和美德,為今人如何修持樹立了楷模。

 

現在,周鳳臣老人的遺體歷經兩度嚴寒酷暑的考驗,在自然條件下存放。盛夏室溫高達34℃,相對濕度可高達90%;冬季室溫則降至零度,老人遺體不受影響,至今完好。

 

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生活於純樸的河北農村,既無高深的養生理論,又無驚天動地的功勳偉業,僅於細行小事中謹慎行持,於滾滾紅塵中清淨六根,貧困艱辛不移其志,厄運磨難不改初衷,以一病弱之軀,竟得以成就如此輝煌的生命奇蹟,實在給後人留下一個回味不盡的千古之謎。

 

林則徐曰:“應以國事為家事,能盡人心即佛心!”

 

 

 

專家評論

 

 

周鳳臣老人身體不腐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有關專家的濃厚興趣,他們紛紛發表意見,闡明自己的觀點。中國人體科學學會原理事長張震寰,生前對周鳳臣老人的保護、研究工作給予了極大關注。1994年1月9日他在家中聽取了楊學強等人的專題匯報,觀看了有關錄相資料,對如何搞好周鳳臣老人的保護和科研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他還在百忙之中數次寫信,了解事態發展情況,指導工作的開展。他在專門致楊學強所在單位領導的函中強調指出:“對周鳳臣老人身體變化過程的研究工作意義重大,與21世紀人體科學研究需要突破的前沿密切相關,此項研究也將在國際上引起震動和反響。”

 

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病理學教授王德文考察後說:“老人的遺體確實與木乃伊不一樣。老人遺體保存的這麼好,我覺得是綜合因素造成的。我搞病理學研究,在考察後感到需要解釋的就是老人的內臟如何能在常溫下保存至今?如今是什麼樣?體內究竟還有多少含水量?”

 

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宋孔智教授認為:“香河老人現象儘管人們不理解,但卻否定不了這一事實,它的意義比社會上特異功能現象的意義還要重大。這一現像從傳統醫學、氣功、宗教內核裡都能解釋,但現代科學解釋不了。這也說明新科學的誕生己為期不遠了,而且是必然的。”

 

1994年2月,雲南中醫學院楊林同志受中國人體科學學會張震寰理事長的委託在考察老人後指出:“老人遺體特異演化實例,實質上除了帶來科學研究價值外主要是啟發人進一步認識自我,淨化心靈,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她的生物場還在頻頻活動,也有力證明生命形神一體化,即得氣則生,氣失則死的觀點,她的自身特異調控過程為人體科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難以估計的價值。

 

周鳳臣老1997年11月15日,武警後勤部衛生部、武警總醫院派出醫學專家,對老人目前身體情況進行了全面的體表檢查。專家們考察後認為:一、周鳳臣老人的死亡過程與常人不同。老人逝世五年遺體未加任何處理,在自然狀態下,仍處於乾燥狀態,這個現象值得深入研究;二、感謝家人對老人的保護。希望繼續保存好遺體,供長期研究之用;三、每年系統進行醫學觀察1—2次,建立記錄檔案。有條件時做進一步的儀器測定和做組織學、細胞學以至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四、為拓展研究成果,組織多學科、多層次、多領域的研究。必要時成立一個非常設機構,不定期進行研討交流。

 

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原局長、毛主席遺體保護專家徐靜教授和北京協和醫院病理學專家劉彤華教授,1993年6月考察老人後認為:老人臨終前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上吐下瀉”、“咳痰”、“體表排液”等,導致身體大量脫水;老人辭世後被置於暖氣邊,室溫高而空氣乾燥,軀體內水份蒸發,二者是造成軀體乾枯的重要原因。快速失水,似木乃伊,暫不腐壞是可以解釋的。

 

1994年4月,北京大學生物學教授陳守良和蔡益鵬作現場考察後認為,老人軀體在自然狀況下不腐的現象值得研究,需要科學地進行解釋,在正常情況下不可能保存至今,因為在軀體保存上甚感困難的就是大腸桿菌的繁殖問題。

 

航天醫學工程研究院莊樣昌教授認為:考古學界比較熟悉的木乃伊是在特定的干燥環境下形成的,但在常溫下就不行。至今未發現對老人身體進行過特殊的藥物處理,這個現象需要解釋。

 

中國科學院牛實為教授從生命科學的角度對周鳳臣老人生命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人作為宇宙和地球極端苛刻選擇出的“萬靈之長”,原本具有許多包含自我調控在內的強大功能,但由於後天“能量”的耗散,致使這些功能被大大削弱。香河老人以極小的“物質”消耗,聚集了極大的生命能量。她能如此有序地控制自己的身體演變,實在需要認真研究。

 

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李之楠秘書長認為:香河老人所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奇蹟和超自然現象,她是在舊世紀即將結束、新世紀即將來臨的世紀之交出現的,有其必然性。他認為:老人生前行善、信佛、茹素、吃苦及所在環境,都應該是形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我們最難解釋的是:她的肉身死了,但仍具有一種能量,具有免疫能力。她的體能沒有死亡,甚至智能也沒有死亡,正如老子所說的“死而不亡者壽”。

 

海軍總醫院副院長、國際氣功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世界醫學氣功學會副主席馮理達教授在香港回歸祖國前夕,專程到香河對周鳳臣老人進行了考察。她在留言中寫到:“鳳臣老人生前生後留給世界科學的寶物是我們急需大力研究的,也是需要抓住機遇,埋頭苦幹的。……衷心祝愿香功、香河在咱們的香港回歸之際能為祖國、中華民族開出更艷麗更香之花,留香千古!!!”

 

北京大學哲學系強昱博士在考察香河老人後認為:香河老人的生命奇蹟,是傳統文化歷史價值的再現;香河老人又是一個道德的典範,她平凡而又極不普通的人生告誡我們,只有做一個符合時代道德要求和價值規範的人,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自覺人生。……香河老人實實在在改變了世界,她改變了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

 

對於周鳳臣老人特異生命演化現象的奧秘和內涵,一些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索和發掘。

 

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者、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太極專業委員會主任、道家太極門傳人陸錦川先生認為:肉身不腐,自古分“聖”“凡”兩類。聖,佛家稱為“金剛琉璃體”、道家稱為“紫金瓊玉身”,如廣東韶關南華寺供奉的唐代高僧惠能的肉身;凡,就是“木乃伊”。這兩者是不能等同的,因為其成因完全不同:“凡”體不腐的致因是特殊的環境條件或人為的加工處理,而“聖”體不腐則是自然形成的。“聖”“凡”兩者間的鑑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顏色和潤澤:聖體明亮而有光澤,凡體則晦暗而晦澀;二是氣味:聖體有“異香”或稱為“奇香”,凡體則有“異味”,三是存放:聖體可以自然以處,不需要人為的處置,凡體則依賴特殊的環境,或靠人為的保護。我看到的周鳳臣老人,身體如玉石瑪淄,身上有“奇香”,沒有人為的處置,與一般的“凡”體有本質的差別,很像佛家講的“金剛琉璃體”、道家講的“紫金瓊玉身”。

 

陸錦川先生指出:香河老人這樣一個很平常的農村婦女,能夠成道,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她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她的成道是一個自然無為的過程,沒有歸入宗教;第二,她是一個普通女性,成道是很難能可貴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第三,她成道於現代社會。鑑於這些,她的價值就不同凡響。她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是:一個平常的人,一個現代社會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同樣可以成道,可以留下“真身”。這也說明了平常就是道。我國歷史上留下的“肉身”,如惠能大師,都是以宗教形式出現的,而且人們總認為,他們是和尚、是修行人。但香河老人卻不一樣,她在平常之中得道了。陸錦川先生說:肉身不腐的內涵十分豐富,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香河老人“肉身”的存在,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說明人類有許多奧秘,特別是關於生命的奧秘,需要我們去探索。她屬於全人類,相信全世界的專家學者都會來保護她、研究她!

 

我國佛教界著名人士對老人“肉身”存世,十分欣慰和推祟,充分肯定了老人修持所達到的境界,紛紛前來老人故居拜望老人。

 

1993年4月,北京廣化寺怕學法師考察老人後,在給老人家人的信中寫道:“週臨終的種種徵兆甚為明顯,極言家人積德行善,孝親尊老,可乃社會公德。在世風日下的今天,實為難得。若能立為榜樣,成為生動活潑的真實楷模,必能教育和感化有緣人,達到治理社會、淨化人心的目的,是難得之素材”。“周鳳臣信女的一生言行及臨終遺言,意義深遠,功德無量,令人欽佩和尊敬。我希望周氏家人應順老人旨意,成全老人遺願,圓滿老人所做功德,必能不負功心,受龍天護法,得人間歡慈”。

 

1996年5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青海省佛教協會會長、塔爾寺寺主阿嘉洛桑圖旦活佛,專程來老人故居了解情況,並欣然為老人題字:“功德圓滿”。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指出:“21世紀將是人體科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產生繼信息革命後又一次新的革命的時代。”人們期待著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積極探索,早日揭開謎底,為人類科學和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